政协委员建言:制定四轮低速车国标,规范路权便利老人出行

两会政协委员:呼吁四轮低速车出台国标,开放路权方便老年人代步

嘿,老伙计们,今天咱们不聊车市风云,也不谈油价涨跌,就说说街角巷尾那些“移动的幸福”——老头乐。你瞅瞅,清晨的菜市场门口,清一色的四轮小车排着队,大爷大妈们慢悠悠地开着,买完菜,接完孙辈,再晃晃悠悠回家,那画面,比啥都温馨。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给我们长辈带来便利的“幸福车”,为啥总是上不了大台面?为啥总在“禁”与“放”之间摇摆?最近,两会委员们终于把这事儿提上了议程,呼吁给“老头乐”一个名分,出台国家标准,开放路权,让咱爸妈的代步车也能合法上路。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但背后的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政协委员建言:制定四轮低速车国标,规范路权便利老人出行-有驾

“老头乐”为啥成了“香饽饽”? 这事儿得从咱爸妈的实际需求说起。你说让他们开汽车吧,考驾照、保养、停车费,哪样不是压力山大?让他们骑电动车,腿脚不便,刮风下雨也不安全。而“老头乐”呢?价格亲民,几千到一两万就能搞定,操作简单,不用驾照(目前很多地方是这样),续航够用,遮风挡雨,简直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出行神器”。数据显示,全国半数农村家庭都靠它代步,苏鲁豫皖等省的使用率甚至超过七成!这哪是“老头乐”,这分明是“民生刚需”啊!可问题是,需求这么大,为啥产业却“地下化”?厂家从上千家锐减到200多家,为啥?因为没有国标,生产无序,质量良莠不齐,安全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就意味着厂家可以“自由发挥”,减配、偷工减料成了常态。刹车系统靠不靠谱?电池会不会自燃?车身强度够不够?这些都得打个问号。我看过一些“老头乐”的碰撞测试视频,那场面,真是让人捏把汗。更别提有些车连最基本的灯光、反光标识都没有,晚上黑灯瞎火地在路上跑,简直就是“马路杀手”。你说,这样的车,交警叔叔能不管吗?可一管吧,老百姓又不乐意了:“我们老年人就这点出行自由,你们还要剥夺?”基层执法陷入“管则激化矛盾,放则隐患丛生”的两难境地,这锅,不该由一线执法人员来背。

政协委员建言:制定四轮低速车国标,规范路权便利老人出行-有驾

那国外咋办的? 别说咱没参考。欧盟早把这类车归为“轻型四轮车”(L6e/L7e),美国叫“低速车辆”(LSV),日韩也参照欧盟标准管理,人家都有牌照、有保险、有驾驶要求。反观咱们,标准缺失,导致产品想出口都难,你说憋屈不憋屈?所以,出台国标,不是限制,而是保护,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更是对整个产业的救赎。 鸿日汽车的吴总就提得好,可以借鉴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经验,给合规车辆发专用牌照,实现“一车一档”可追溯。驾驶人最好持D照,毕竟涉及到公共安全,总得有个基本门槛吧?卢勇专家更是直接,建议定位为“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纳入工信部目录,构建“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全链条体系。这思路,靠谱!

开放路权,不等于“任性”上路。 委员们说要“开放路权”,这词儿听着振奋,但咱得理性看待。开放不等于无序,更不等于让“老头乐”上高速、闯红灯。合理的路权,应该是明确行驶区域,比如限制在非机动车道或特定社区道路,时速控制在40km/h以内。吴建国副总裁提到的“北斗定位划定行驶区域”,这招就挺妙,技术上完全可行。想想看,要是真能给爸妈的车装上“电子围栏”,他们只能在安全区域内活动,咱做子女的,心里是不是踏实多了?当然,也有人调侃:“城市里再给划个‘老头乐’专用车道?那地儿够用吗?”这想法虽然美好,但现实骨感。与其奢望专用车道,不如先解决‘合法身份’和‘安全底线’这两个核心问题。

政协委员建言:制定四轮低速车国标,规范路权便利老人出行-有驾

话说回来,国标一出,真就万事大吉了? 未必。标准是死的,执行是活的。标准定了,会不会又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厂家钻空子?监管能不能跟上,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还有,标准一严,成本必然上升,车价会不会水涨船高,让原本买得起的家庭又望而却步?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挑战。但话说回来,总比现在这种“灰色生存”强吧? 有标准,至少有了底线,淘汰了劣质产能,剩下的都是“正规军”,消费者选车也有了依据,不是吗?

政协委员建言:制定四轮低速车国标,规范路权便利老人出行-有驾

所以啊,作为一位老司机,也作为一位关心长辈出行的普通人,我真心希望“老头乐”国标能尽快出台。 这不仅仅是给几百万辆小车一个“身份证”,更是给千万老年人一份出行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让“老头乐”不再“乐”得提心吊胆,而是真正成为穿梭在城市乡间的“幸福车”。政策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当我们的父母老了,他们不该因为腿脚不便就被困在家中,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安全、便捷、有尊严的出行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在安全与便利之间,我们该如何找到那个最温暖的平衡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