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们儿,你问我这汽车圈的事儿,特别是最近问界M7这出戏,怎么写才能不那么“AI腔”?
说实话,这事儿得讲个“蒙太奇”。
我干了十年记者,发现写科技新闻,就得像剪片子,时间线打乱了重排,才能把劲儿道儿勾出来。
你瞧瞧M7这事儿,最抓眼球的是啥?
是它敢涨价三万,结果销量还蹭蹭地往上蹿。
这事儿,简直是打着灯笼找茬儿——市场都在玩命降价,它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是找抽吗?
我就记得我刚看到那价格公布的时候,差点儿没把手里的咖啡喷出来。
对了,这让我想起一桩旧事。
有年报道一个新手机发布,厂家说得天花乱坠,说用了什么新材料,价格定了,比上一代贵一截。
发布会现场,我差点儿就写了个“哗众取宠”。
结果呢?
人家卖得比谁都好。
当时我师父就跟我说:“小王,别看眼前这点儿降价的吆喝,用户买的不是便宜,买的是‘信得过’。”
这M7,就是这个理儿。
现在咱们把时间线捋一捋。
首先,这车空间大了,轴距一拉,多出21公分来。
哥们儿,21公分在汽车里意味着啥?
意味着你后备箱能多塞两箱啤酒,意味着你家那俩小兔崽子后排能伸直腿。
这就像你家客厅,原来放个沙发就顶天了,现在能再加一把躺椅。
这可比单纯说“空间宽敞”带劲多了吧?
六座版的第三排,真能坐下个大活人,不是让你去“体验极限”。
再说这智能驾驶,乾崑ADS 4。
说白了,就是它开车比你更稳当。
我试过一次,那高架匝道,车流跟打仗似的,M7那车,变道、超车,动作流畅得跟跳芭蕾似的。
它不急不躁,你知道吗?
我之前报道过一个自动驾驶系统,动不动就“急刹”,吓得我一身冷汗,写稿子都带着一股子“后怕劲儿”。
M7这套,它懂得什么时候该果断,什么时候该谦让。
对了,底盘这块儿,它用了全铝合金双叉臂和五连杆独立悬挂。
这听着挺学术的,但你这么想,这车开起来,颠簸感少了三分之一。
家里老妈坐后头,晃悠得少了,她就不抱怨了。
这才是高科技落地的实感。
再说说这用户群。
M7盯上的,大多是年头不错的中产家庭。
他们不是没钱,是想花钱买个“省心”和“面子”。
问界M9在五十万那块儿打下的口碑,M7借了个光。
这叫什么?
这叫“品牌光环效应”。
就像你买东西,认准一个牌子,它出个新玩意儿,你心里就先信了三分。
可这事儿要深究,就得看现在这市场。
大家都在打价格战,都快打出血了。
2024年上半年,车企收入涨了点,利润率却低得可怜,才不到5%。
这不就是“增收不增利”吗?
跟咱们小时候偷摸拿了零花钱,结果发现钱全花在零食上,兜里还是空的一样。
M7的成功,就是告诉大家,价格战玩不长久,得玩“价值战”。
你得拿出点真本事,让用户觉得“值”。
我跟你说,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某互联网巨头搞智能家居的稿子,当时我就写得太急,光顾着夸那漂亮的外观设计,把底层芯片的迭代给忽略了。
结果呢?
读者反馈说,好看有什么用,关键是稳定啊!
这次M7,人家从空间到智驾,从底盘到屏幕,里里外外都做了升级。
这才是“内外兼修”。
所以说,M7这波操作,挺有意思。
它就像武侠小说里,大家都在比拼谁的剑更快,它倒好,直接亮出了一把更厚重的“玄铁重剑”,虽然拿起来费劲点,但一出手,就震慑住了全场。
它让大家明白,在这个拼智能的时代,老一套的“薄利多销”路子,走不通了。
这车上市没多久就奔着两万台去了,产能跟不上,这说明啥?
说明人们对“能打”的东西,压根不差钱。
这事儿,还得看华为的渠道铺得够不够快。
我瞅着,问界这套“智选”模式,玩得越来越溜了。
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时势造英雄”?
我看,更像是“英雄顺应时势,方成大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