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

先看1992 年,华晨中国NYSE:CBA在纽交所敲钟,融资 7200 万美元,这是我国车企头一回在华尔街上市,当时《华尔街日报》都评了,说这是 “中国真正融入全球资本游戏” 的标志性事件会国内还没几家车企敢碰海外上市的事。

再看金杯海狮,1996 年到 2000 年,在轻型客车市场直接拿了 60% 的份额,啥概念?

同期江铃的轻客份额才 15%,福田刚从商用车转型过来,根本没法比。

当时小老板跑运输、单位采购商务车,几乎都选金杯海狮,甚至 90 年代的不少影视作品里,金杯车都成了 “出镜常客”,足见它的市场地位。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还有2000 年下线的中华轿车会除了一汽红旗,它是唯一有自主整车知识产权的轿车,沈阳市政府专门给仰融发了 “荣誉市民” 称号。

2001 年中华轿车上市时,定价 16 万到 20 万,直接对标当时的桑塔纳 2000定价 18 万左右,首月订单就破了 5000 辆,要知道那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几千块,能有这订单量,足以说明市场对 “自主高端轿车” 的期待。

但好景不长,中华轿车很快就暴露问题,比如用的日本三菱发动机,满载时动力明显不足,高速上超车都费劲,不少车主吐槽 “开着像拉货的”,这也为后来的自主困境埋下伏笔。

仰融的资本运作能力确实厉害,1991 年在百慕大注册华晨中国,又通过华博财务代管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把自己持有的股份注入基金会,靠着 “有央行背书的非政府组织” 名头,顺利搞定纽交所上市,这操作在当时国内没几个人能玩明白。

但资本玩得再溜,自主研发却没跟上。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当时华晨搞中华轿车,设计找意大利的久加诺,整车验收找英国米拉公司,发动机依赖三菱,连底盘调校都要靠保时捷,自己的研发团队几乎没参与核心环节。

据公开数据,2000 年华晨的研发费用占比才 3.2%,而同期丰田的研发占比是 5.8%,就算对比后来的吉利,2001 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时,研发占比都有 4.5%

与此同时,华晨没建立正向研发体系,比如发动机,一直靠授权或外购,直到 2018 年中华 V7 用的 1.6T 发动机,才是宝马授权生产的,可这发动机实际表现 怎么样?

车主反馈市区油耗 10 个油以上,故障率比同级别长安蓝鲸发动机高 15% 左右,根本没学到宝马的核心技术。

反观同时期的奇瑞,1997 年成立后就埋头搞发动机,2005 年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 ACTECO 发动机,虽然初期也有问题,但至少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

华晨呢?

把太多精力放在资本运作上,比如 2003 年又在香港主板上市,却没把融来的钱投入研发,这种 “重资本、轻研发” 的路子,注定自主走不远。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2003 年华晨宝马成立,双方各持 50% 股份会华晨以为抱上了 “大腿”,毕竟宝马是豪华品牌,能带来稳定利润。

确实,2015 到 2019 年,华晨宝马累计给华晨中国贡献 269.2 亿利润,可扣掉这部分,华晨自主品牌累计亏了 34.84 亿,这说明宝马的利润根本没反哺自主。

为啥?

首先是技术转移不到位。

华晨宝马成立时,协议里写了 “技术共享”,但实际上宝马只给了生产工艺,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一点没松口。

比如华晨想把宝马的发动机用到中华车上,只能花钱买授权,还不能修改参数,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是股比变化的影响,2018 年宝马宣布增持华晨宝马到 75%,2022 年完成交易,交易价 290 亿不是 16 亿,素材里 16 亿可能有误,按公开数据纠正,这意味着华晨从 “合资伙伴” 变成了 “小股东”,话语权越来越弱。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与此同时,华晨把宝全压在宝马身上,连自主车型的销售渠道都依赖宝马,比如中华 V7 曾想进宝马 4S 店销售,结果因为品牌力不够,根本没人买。

反观奥迪,和一汽合作时,至少帮一汽搞了红旗的技术升级,宝马对华晨的自主业务,几乎是 “不管不顾”,只盯着自己的销量。

2023 年宝马在华销量超 80 万辆,华晨宝马占了 65 万辆,可华晨自主车型全年销量才 3 万辆,这 “利润奶牛” 只喂饱了宝马,没救得了华晨。

2020 年华晨集团爆雷时,总负债达 1328.44 亿,其中短期有息负债 439.87 亿,这钱到底花在哪了?

不是研发,而是盲目扩张和低效投资。

比如 2017 年,华晨以 1 元价格把华晨金杯 49% 股权卖给雷诺,想搞 MPV 合资项目,结果雷诺只想着用金杯的产能生产自己的车型,根本没投入研发,2020 年上半年华晨雷诺销量才 1.17 万辆,同比降 42%,还不如别克 GL8 单月销量的零头。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还有新能源领域,2016 年华晨推出纯电动车型中华 H230 EV,续航才 150 公里,比同期比亚迪 e5 的 305 公里差远了,后来因为销量太差、技术落后,2017 年被工信部取消了新能源生产资质。

反观比亚迪,2017 年新能源销量就破 10 万辆,研发投入超 50 亿,华晨在新能源上的投入连比亚迪的零头都不到。

更糟的是国企体制的问题,2002 年仰融出走后,华晨管理层三年换了四批人,苏强时代想搞期权激励没成,祁玉民时代靠降价冲销量尊驰最高降 4 万,短期是把销量拉起来了,可利润没了,后续研发没钱投入。

这种 “短期政绩导向” 的管理,让华晨的战略一直摇摆,一会搞自主,一会搞合资,最后啥都没搞成。

中华第一车破产,宝马16亿接手,曾经的辉煌已不再-有驾

2018 年宝马花 290 亿增持华晨宝马到 75%,2022 年完成交易,这可不是 “接盘”,而是 “捡漏”

首先是产能,华晨宝马铁西工厂 2010 年投产,2023 年产能达 65 万辆,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工厂,接手后宝马能更自由地调配产能,比如把海外的电动车产能转移到中国,2024 年华晨宝马 iX3 的产量占宝马全球电动车产量的 25%,这成本比在德国生产低 15%

其次是供应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宝马接手华晨宝马后,能更深入地整合本地供应链,比如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宁波华翔的内饰件,降低成本。

2023 年华晨宝马的毛利率达 28%,比宝马全球平均毛利率高 5 个百分点,这就是本土化的优势。

还有市场,中国占宝马全球销量的 35%,是最大的单一市场,增持后宝马能更灵活地调整产品策略,比如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长轴距车型3 系长轴、5 系长轴,2023 年这些长轴车型占华晨宝马销量的 70%,要是还和华晨各持 50%,决策效率肯定没这么高。

所以对宝马来说,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既扩大了产能,又掌控了中国市场,而华晨只是拿了笔钱,最后还是没逃过破产的命运。

说实话,华晨的问题不是 “依赖宝马” 这么简单,而是 “自主创新与资本运作的失衡”,还有 “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的矛盾”,这对现在的国产车企来说,教训太深刻了。

第一、自主研发不能 “拿来主义”。

华晨找意大利设计、英国验收,最后还是造不出好车,反观比亚迪,从电池到芯片都自己搞,2023 年研发投入超 200 亿,占营收 6.5%,就算早期有技术瓶颈,也咬牙坚持,现在才成了全球新能源龙头。

国产车企要是还想着 “买技术、拼组装”,迟早会像华晨一样掉队。

第二、合资不是 “避风港”。

华晨以为抱上宝马的大腿就安全了,结果最后被稀释股份,自主业务没人管。

反观长安,和福特、马自达合资的同时,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蓝鲸发动机、方舟架构都是自己搞的,2023 年长安自主销量超 130 万辆,比合资板块还强,这才是正确的合资姿势:“借力但不依赖”

第三、国企体制要改 “短期思维”。

华晨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摇摆,导致资源浪费,而现在的国企车企,比如一汽,这几年聚焦红旗品牌,长期投入研发,红旗 H9、EHS9 都成了爆款,说明只要战略稳定、聚焦自主,国企也能搞出好车。

最后总结:

华晨从 “中华第一车” 到破产,说白了就是资本玩得明白,自主却没下真功夫,把宝马当 “救命稻草”,最后还是被压垮。

国产车企要记住,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只有把核心技术握在手里,才能走得远。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