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动机合资业务终止、股东全面撤出,这家曾占据国产车三成发动机份额的日系巨头,最终在中国电动车浪潮中黯然离场。
7月22日,三菱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同时停止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至此,这家**深耕中国市场四十余载**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舞台**。
这一告别早有预兆。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已悄然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原股东全面退出,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新股东。
---
## 01 战略调整,电动浪潮下的无奈选择
三菱汽车在官方声明中坦言,此次退出是基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环境的重新评估。公司表示:“**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不得不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让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不再。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50%**,市场迭代速度“如同闪电”。三菱汽车相关负责人无奈表示:“我们必须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一决定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生产版图的彻底清零。2023年10月,三菱已宣布退出中国整车生产业务,广汽三菱重组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
## 02 四十年征程,从辉煌到落寞
回望三菱在华的四十年,宛如一部外资车企在华发展的浓缩史。
早在1973年,三菱汽车便以出口中型卡车开启中国业务。上世纪80年代,三菱凭借**发动机技术合作**叩开中国市场大门。1997年,三菱与中方合作伙伴在沈阳成立中国第一家发动机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次年又成立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这两大发动机平台让三菱产品成为众多自主品牌的“心脏”,**一度占据国产车型30%的发动机份额**。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初创时都曾采购或逆向开发三菱发动机。
在整车领域,三菱也创造过辉煌。90年代,帕杰罗/V33等进口车型凭借强悍性能成为公务车市场的“宠儿”。
2012年,广汽集团、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合资成立广汽三菱,整合进口车业务,形成帕杰罗、欧蓝德、劲炫等SUV矩阵。
**2018年销量达到14.4万辆**的巅峰,长沙工厂投资超50亿元,4000多名员工忙碌生产。
## 03 溃败轨迹,迟到的电动化转型
三菱的溃败始于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内耗**如同一场风暴,让广汽三菱发展势头戛然而止。
销量数据显示,2019-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分别为13.3万辆、7.5万辆、6.6万辆、3.36万辆,呈现断崖式下滑。
产品更新严重滞后。自2018年引进奕歌后,**整整6年未推出全新车型**。2022年推出的纯电动SUV阿图柯,不过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版本,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在电动化赛道上迅猛崛起。曾依赖三菱发动机技术的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已拥有全球领先的自主技术。
三菱汽车公司官网在2023年的业务结构变动通知中承认:“**新能源车的普及和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使其在华销量持续低迷”。
## 04 时代警钟,外资车企的生存启示
作为日系车企中首个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三菱的离场为外资车企敲响警钟。
三菱汽车的战略失误明显:电动化转型迟缓、产品更新停滞、过度依赖燃油车技术优势。当中国汽车市场以惊人速度转向电动化时,这些曾经的护城河反而成为转型的包袱。
三菱还深陷质量丑闻。2000年的“刹车油管事件”曾严重损害品牌信誉,而发动机技术的停滞不前又导致其失去众多自主品牌客户。
**中国市场电动化变革速度远超预期**,2024年渗透率突破50%的里程碑让所有传统车企面临转型压力。三菱的退出表明,任何车企若不能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无论昔日多么辉煌,都将面临生存危机。
## 05 未来布局,战略重心转向东南亚
随着中国业务的全面终止,三菱汽车已开始战略重心转移。根据三菱汽车2024财年报告,**东盟地区以25万辆销量成为最大增长引擎**,北美市场也实现了14%的增幅。
在电动化布局上,三菱宣布调整原定2025年推出的两款自研纯电车型计划。作为替代方案,公司将于2026年通过日产美国工厂联合生产电动跨界车,并向澳大利亚市场引入台湾鸿海代工的紧凑型电动车。
三菱曾宣布中期经营计划:到2030年全球销量的50%为电动汽车,2035年所有产品系列均为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然而在**退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后**,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面临更大挑战。
---
沈阳街头,曾经挂着“三菱”标志的工厂已更名为国擎动力科技。郑州车主抚摸着自己的广汽三菱欧蓝德,感慨道:“以后路上再看到同款车,估计都会多留意几眼,毕竟它陪我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三菱发动机的轰鸣曾响彻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的年代。随着最后一条发动机生产线停转,这家日系车企的**40年中国征程正式落幕**。其退场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传统燃油时代在外资车企电动化转型困境中的缩影。
未来,三菱将加码东南亚市场,而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继续高歌猛进。江湖再见时,赛道已全然不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