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车里,灯光刚好照在中控屏上,看着数字轻轻跳动,那感受软硬结合,像是块电子心脏在跳动。刚才听修理工说,现在几乎所有新车,传感器和芯片都像水果拼盘一样,拼得杂乱不堪。领克10 EM-P的智能辅助,我猜,100%用了英伟达芯片,毕竟芯片贵啊,就像家里用的液晶电视一样,价格差一大截。你说,真正对车来说,芯片的心跳稳定不?我觉得,一台好的智能车更多依赖这块芯片的算法和反应速度,但细节中,可能更在软件调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新车内饰那块宽屏拼接。说到这里,我自己对大屏其实挺挑剔的。多少次,开长途,发现屏幕反应慢,操作复杂,反而变成负担。领克10 EM-P的15.4英寸中控,算是硬件不错,但我猜,操作系统能用得顺手才是真本事(这段先按下不表),这就像用手机,屏幕大不一定好用,核心还是软件。
一秒钟的思考让我有点犯难:这个车价格区间16.38到20.18万,听说样本不多,大部分都是体感,估算为:百公里油耗4.2L(来源:体感),续航最长到240公里(估算,样本少)。实际上,想想,240的纯电续航在现在这个价位,和大部分燃油车差不多,真要说,能满足日常通勤,也算稳定。
比对这两款同价位的对手,奇瑞风云A9L和比亚迪汉——我觉得,领克10 EM-P的优势更在于它的操控细节。开过奇瑞那个3998多的车,硬要比,差很远。奇瑞的材质还行,但那个悬挂感觉,就像是硬邦邦的隔音板——轮胎和悬挂等待更紧了点。而领克的倒是给了我一些运动感,尽管它是插混,但悬架表现,我觉得,更偏向运动调校,尤其是配备了可变阻尼悬架,这点,能明显感受到。
你会好奇吗?那插混到底什么意思在实际体验中?我一直觉得,插电混动,就像掺了点酒精的可乐——有人喜欢加了糖,更甜;有人觉得,喝起来不纯。领克的1.5T发动机,加上电机,爆发力不差,390千瓦,扭矩755牛·米,听起来吓人,但实际操控,摸起来像隐形的爆发。我试过,提前加速,油门一踩,车就像猛虎一样蹿出去。可惜我没细想过:这个秒脉冲式的动力,是否会耗电快?我猜,平时纯电模式,油耗不低,油耗报告显示4.2L其实还算合理。
说到油耗,心里盘算下:用每升7元计算,百公里油钱大概30块左右,续航240公里,意味着长途跑一次,油钱差不多70块、80块,是不是比纯燃油车划算?实际得看驾驶惯。再加上充电便利,尤其是家附近的充电桩多了,我觉得,油电结合这个折中方案,正在逐步成为主流。只是——我问自己:未来车还能不能单纯靠芯片和软件创新打败传统燃油?这个问题,我还要再想一想。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车内那块12.66英寸的液晶仪表,和外面那块宽屏,视觉效果真的不错。操作界面是不是像拼图游戏一样?我发现,很多车,界面都变成一堆图标,惯了实体按键的人,反应还得适应,像我这种手残党,有时候还真麻烦。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起这车的配置,配备了哈曼卡顿音响,那个声音,真的比我以前驾过的车好太多。停下来想想,那个静谧的空间、环绕声,还能让人忘记外面世界的喧嚣。可问题是,音响再好,开车的时候,我没太多时间欣赏,大多时候,还是得看路、看路况。
而且,领克10 EM-P配备了激光雷达和英伟达的芯片,智能辅助是真有料。这让我想到,最近卡在过弯时的盲点检测,有时候还会误判。你说,前面那个自动驾驶,到底Reliability如何?我觉得,做到安全,还得依赖驾驶员的判断。车虽聪明,但人更老练。
自从那个销售说:如果你喜欢运动和科技,还想在城市里混得舒坦,领克这个系列绝对值得考虑。我其实心里有点凉,因为身边不少朋友用车都发生过麻烦事。你知道,汽车毕竟还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再高科技,人一疲劳就可能出错。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车的安全性,到底是怎么保证的?我猜,可能是更多传感器组合成的人眼吧。
看着这台车,我心里一直在盘算:在这个价格区间,能硬核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只有越贵越安全?或者说,那些配置堆砌的豪华感,是不是只要多个轮圈、几块大屏就能假装豪华?我觉得,真材实料,还是要用脚去试。别人说试驾最实在,但我更想知道,开完这车,我会觉得值吗。
小情绪上来了——觉得弄得麻烦,精打细算还得琢磨:这电子助力到底省了多少肉?我曾经算过,百公里油耗4.2L,每升7元,油钱大概30块。纯电240公里续航,算下来,每公里成本大概0.12元,甚至更低点。要是还能多充点电,长途可能更节省。这样的折中方案——我只想知道,未来还要不要买纯燃油车?还是说,干脆全电,得了?但问题是,零售环节的充电便利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得像加油那么简单?这才是真难题。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个奇怪的点:车会不会变成移动的手机,所有配置都在云端?如果是这样,芯片的作用会淡化?(这猜测,真的不一定,反正我心里还没底。)
最后我想问:你注意到那个隐藏式门把手没?开门瞬间,感觉像在拆玩具。这种细节,真的能让人感到科技感提升吗?或者,反而让车变得隐形得太多,开起来会不会反倒担心哪个地方丢了?这点,真挺值得观察。
这些经过短暂的逻辑转弯,心里其实还在想一个问题:未来的车,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子?是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真正落到用车人的日常里?也许,只有当我手触到那块温暖的门把手,才能找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