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如今这铁疙瘩,是越做越魁梧了。
吉利银河M9官图一出,嚯,五米开外的身板,直逼问界M9、理想L9。
二十万出头的起步价?
这一下子就把战局拉到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段位。
照理说,船大好顶浪,车大空间足,配置管够,这是益事。
可问题是,咱真稀罕这么硕大的车吗?
先瞅瞅这“大”。
五米多的车身,在闹市里遛弯,找个泊位都捉襟见肘。
窄巴一点的道儿,拐弯都得谨小慎微。
况且,油老虎摆在那里,甭管混动黑科技多玄乎,这么老大一坨铁,总得喂点“猛张飞”吧?
所以,这“大”,真是刚需吗?
抑或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心作祟?
当然,厂家肯定有自己的盘算。
眼下诸位购车,不光图个实用,还得看排面,看配置,看智驾。
银河M9这四平八稳的腔调,外加激光雷达,连屏,冰箱彩电大沙发,明摆着就是奔着那些“既要…又要…还要…”的主儿去的。
这也没啥好指摘的,市场经济嘛,金主们喜欢什么,商家就投其所好。
但如果我们把视线再拉远一点,就能窥见一些更深层次的门道。
一方面,咱这城市规划,是不是有点跟不上铁轮子进化的节奏?
路越来越堵,停车位越来越金贵,可车却越做越大。
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另一方面,金主们对于“大”的执念,是不是也折射了一种社会心态?
似乎唯有拥有更煊赫的东西,才能佐证自己的成功,才能博得他人的艳羡。
再说这二十万级的起步价。
搁几年前,二十万能拿下相当体面的合资车了。
但现在,二十万只能蹭到国产新能源的中大型SUV。
这背后,是国货品牌的强势崛起,是新能源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是消费升级的浪潮。
可是,消费升级真的是人人所必需的吗?
有多少人砸锅卖铁买这么大的车,只是为了偶尔的阖家出游?
又有多少人,平日里只是自己通勤代步?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结为“消费者喜闻乐见”时,是否忽略了厂家的推波助澜?
铺天盖地的广告,五花八门的优惠,都在撩拨着金主们的购买欲。
而很多时候,我们剁手的并非真正心仪之物,而是被炮制出来的需求。
当然,我不是说银河M9不中用。
它代表了国货汽车的精进,代表了新能源技术的迭新。
但我想敲打诸位的是,在追逐“大”、追逐“奢华”、追逐“智能化”的同时,也要保有一份清醒。
车不过是代步工具,并非身份的图腾。我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贵的。
说白了,买车这事儿,就像处对象,对味儿的才是良配。
别光相面儿,还得瞅瞅内涵。
别光看配置,还得想想自己的实际需求。
等到真正驾驭上自己心仪的车,才能体味到那种熨帖和惬意。
而不是在水泄不通的路上,为遍寻不着的泊位而抓耳挠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