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拿什么拯救自己的汽车工业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在全国汽车产量排行榜上降至第十三位。官方统计和行业报告都显示了这一变化。这个结果反映了省内汽车工业的实质性调整。数据表明,产量下滑由多项深层原因共同造成。

湖北,拿什么拯救自己的汽车工业-有驾

省内多家企业在新能源车型上的产出并不突出。比亚迪在襄阳规划年产30万辆的整车生产线。比亚迪尚未披露实际产量。公开资料显示,其受资质核发限制,无法满产。小鹏在武汉的工厂设计年产10万辆。小鹏同样受资质限制,未见明确产出数据。东风系有几款车型实现了较高的月产。东风本田的电动车单月产量超过一万台。岚图MPV和东风新能源的某款车型也达到了类似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省内能形成规模化月产的新能源品牌很少。

在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近几年,传统燃油车销量明显回落。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已超过半数。许多省份抓住了这个转型机会。比亚迪等企业在多个地区带动了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湖北在燃油车时代曾有优势,但在新能源转型中未能同步跟上。产量排名的变化正是这一差距的直接反映。

湖北,拿什么拯救自己的汽车工业-有驾

回看历史,2017年湖北汽车产量为266万辆。那一年湖北占全国约十分之一,位列第四。那时本田、日产、通用等在湖北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布局。省内以燃油车为主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完整。随后外部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省内投资和产能没有及时向新能源倾斜。原有优势因此逐步削弱。

具体问题可以分三点看。第一,新资质审批和产能释放慢。很多新建或转型工厂因审批和资质问题,不能马上放量生产。规划产能与实际产量差距较大。第二,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慢。以燃油车为主的制造体系难以短期内适配电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和重建供应链需要时间和资金。第三,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外地新兴企业通过本地化投产和价格策略快速占领市场,压缩了传统产区的空间。

关于是否会出现新的“救命稻草”,业界有集中讨论。小米造车被视为重要变量。小米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号召力。若小米年销量达到200万台,并将约一半产能布局在湖北,理论上可带来大量订单、配套厂商回流和就业机会。相关测算认为,这样的投入会使本地产量和就业明显回升。

但产业复兴不能只靠单一企业。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发力。政府应加快资质审批和政策支持。地方要推动零部件供应链配套。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投入人才培训與留用。只有多方配合,才能把外部市场的机会转化为湖北的实际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