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随着新国标的发布,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会逐渐消散。没想到,一场突发的事故又将这一设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讨论已经不少,我们不妨跳出传统视角,聊一聊这个诞生已久的设计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
或许你以为这是一个现代汽车特有的设计,但实际上,隐藏式门把手的概念并非新事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双门跑车Cisitalia 202首次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那个年代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超级跑车在高速行驶时遇到的空气阻力过大的问题。这小小的改变竟然能提升跑车的极速性能,因而迅速赢得了多款高性能跑车的青睐,比如经典的奔驰300SL。
时间来到了1997年,克尔维特C5迎来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进化,将传统的机械拉索改成了电信号控制,类似开灯的方式。这一设计不仅减少了开门所需的力,还让门把手的造型更加未来感十足。然而,对于当时的前卫超跑来说,即便牺牲了一些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这种炫目的车门设计仍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个性表达。
故事在2012年迎来了转折点。当年,马斯克在特斯拉Model S上首次引入了弹出式隐藏门把手,将这一技术从超级跑车带进了电动轿车的领域。对于特斯拉来说,这种设计绝对是电动车的“珠联璧合”:一方面,电动车的高效率通信和稳定的电控系统非常契合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另一方面,门把手的集成度提升后,车门结构更加简洁,能够减轻车身重量,同时降低风阻,进而小幅提升续航表现。在当时的市场中,这种隐藏式设计显得格外炫酷,让Model S的造型更加贴近超级跑车的风格。
这股浪潮自Model S起便势不可挡,从小鹏到蔚来,从凯迪拉克到丰田,车企们纷纷跟随特斯拉的脚步展开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竞赛。同一时间,MAGNA、HUF等供应商也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隐藏式门把手方案。到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爆发的2018年,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已进化得更加炫酷和可靠,价格也更亲民。就这样,哪怕是入门级的新能源车,也开始标配这一设计,甚至催生了更多的解决方案,隐藏式门把手的普及性达到了巅峰。
但事情的发展从来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对于平价电动车而言,隐藏式门把手的高集成度和复杂结构带来的成本和可靠性问题逐渐显现。在特斯拉那始终饱受诟病的品控影响下,早期的Model S车主便出现了大量把手故障的问题,例如弹不出、异响、反应迟钝等,让车主们在维修方面花费了不菲的费用。这直接导致了隐藏式门把手在电动车上的可靠性问题成为争议焦点,更把一些汽车公司拖进了法律纠纷。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更多是源自一种“随大流”的心理。我们曾与不少车企设计师沟通,发现他们选择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核心原因竟然是“大家都在用,自己不用就会显得落后”。即便用户调研结果显示这种设计并不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车企高层仍然会以“设计趋势”为由强行加上。长此以往,一个本该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反而被变成了盲目跟风的产物。
而在风靡潮流中被忽视的,是与安全性息息相关的底层问题。当前市面上大多数隐藏式门把手无论是否保留机械拉锁功能,都严重依赖车辆的低压供电系统。而问题就在于,目前多数车型的低压电源设计依旧沿用油车时代的惯性,没有经过充分的保护。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碰撞或者低压供电系统宕机,就无法保证隐藏式门把手的正常工作。想象一下,车主在意外发生时无法顺利打开门,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种设计的安全性自然遭到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试图改变这一问题。例如,有些厂商开发了两段式开启门把手,即兼具电控和机械开启功能的设计;还有一些车型开始引入电容备份方案,为门把手单独设置备用电源,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短时供电。这些技术上的进步无疑有助于提高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但是综合到量产考虑,兼顾成本和验证难度,这些方案的传播仍受到限制。最终,问题重重的隐藏式门把手还是迎来了标准的严格规定——一种设计趋势的必然纠偏。
在这个过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衰不仅是一种设计现象,更展现了工业设计的思维转变。它提醒我们:形式固然重要,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安全性永远应该是设计的核心。希望这次风波能够让车企和供应商们真正意识到,盲目追随潮流绝不是成功的秘诀,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并深度体验产品的使用场景,才能创造真正好的设计。毕竟,再酷炫的设计,如果不能给用户带来便利和安心,也无从谈“好设计”之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