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

家人们谁懂啊!现在买二手车就像开盲盒,好不容易信了第三方检测报告,结果两家检测机构自己先吵起来了,最后倒霉的还是咱消费者!

今天必须跟大伙唠唠这个离谱到家的事儿——买辆二手车,两家检测机构打官司,车主却成了最大冤种!

先给大伙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个客户(我们叫他小王),手头预算有限,想着买辆二手车过渡一下。在某二手车市场转悠了好久,终于看中了一辆价格合适、外观看着也还行的车。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他说,车商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这可是有正规第三方检测报告的,绝对没毛病!”小王接过报告一看,某知名检测机构出具的,白纸黑字写着“无水泡、无重大事故、无火烧”,还盖着红彤彤的公章。想着有专业机构背书,小王咬咬牙就把车提回家了。

结果开了不到一个月,小王就发现不对劲。车子启动的时候仪表盘时不时报错,空调也总吹出奇怪的味道,下雨天经过积水路段,车子还会突然熄火。小王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车送到熟悉的维修厂检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维修师傅说,这辆车应该经历过涉水或者说空调或天窗有严重的漏水现象,地毯上的线路和电子元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小王气炸了,拿着报告就去找车商理论。车商却指着报告说:“您看好了,检测报告上写得清清楚楚,没水泡!而且是正规机构出的,我们收车时就是按报告来的,这锅我们可不背!”

小王没办法,只好找到出具报告的检测机构。机构工作人员却表示:“我们检测时,车辆不符合水泡车的标准,只是有过轻微涉水或空调、天窗漏水经历,这是两码事。”

小王这下懵了,涉水和水泡不都一样吗?后来他仔细研究才发现,原来不同检测机构对“涉水车”和“水泡车”的界定标准天差地别!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第一家检测机构认为,只要车辆没完全浸泡在水中,水位没超过中控台,就不算水泡车,顶多算涉水;而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里,只要车子进过水,影响到性能,那就是问题车!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小王咽不下这口气,又找了另一家权威检测机构重新检测。新报告直接判定这辆车为“水泡车”!

小王拿着新的检测报告去找原来的检测机构理论。

两家机构却互不承认对方的检测报告,还因此打起了官司。第一家机构坚称自己检测流程规范,符合行业标准;第二家机构则认为对方标准太宽松,存在漏洞。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官司打了好几个月,可小王的问题却一直没人解决。

最后两家检测机构和小王一起又请了第三家检测机构再做检测评估。

最后第三家检测结果车子地毯有水渍,但是也判断为非泡水车。

后面就是车商说以第一份报告为准,拒绝退车;第一家检测机构说自己没错,让小王找第二家理论;第二家检测机构觉得自己是客观检测。

小王夹在中间,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修车费花了好几千,车也不敢开,每天为这事愁得睡不着觉。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其实,类似小王这样的案例还真不少。现在二手车市场火爆,但第三方检测行业却乱成一锅粥。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各家机构全凭自己的“土规矩”。

有些机构为了讨好车商,检测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则为了凸显专业性,标准定得过于严苛。消费者根本搞不清这些弯弯绕绕,只能傻乎乎地相信报告,结果掉进坑里。

更让人无语的是,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了。为了证明自己买的是问题车,得四处奔波找证据、做鉴定;等真的要打官司了,时间、精力、金钱全搭进去,最后还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就像小王,现在两家检测机构吵得不可开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却成了那个没人管的“大冤种”,车子不想开了,钱也退不回来,卖的话也会被恶意压价,损失不少。

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赶紧出手,给第三方检测行业立立规矩!统一“涉水车”“水泡车”的检测标准,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管,别再让消费者为这些模糊不清的标准买单。

淘车岛目前的检测标准自认为就比较严苛,对客户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

救命!买二手车碰上检测机构“互撕”,车主竟成最惨冤大头!-有驾

咱们买车是为了方便生活,可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啊!家人们以后买车,千万别只盯着检测报告,多留个心眼,不然一不小心,下一个大冤种可能就是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