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车企一边砸钱扩产,一边却连万台月销都摸不到,负债率高到85%,你会觉得这是在豪赌未来,还是在烧钱续命?
这不是假设,而是岚图汽车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本。今年,岚图宣布出资7亿元收购东风集团旗下的工厂,意图扩大产能,为后续车型上量铺路。几乎同时,东风系关联方又向岚图“输血”10亿元。一连串大动作看似气势如虹,但背后的数据却让人心头一紧: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五六千台,距离“月销破万”的行业及格线始终差一口气,而资产负债率已逼近85%的警戒线。这到底是战略卡位,还是在赌桌上加码,试图用更大的投入掩盖增长乏力的窘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场“扩产+输血”的组合拳。通常,企业扩产是基于对未来销量的乐观预测,是市场信心的体现。但岚图的扩产,更像是在销量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倒逼自己必须“先建庙,再请神”——先把产能准备好,倒逼团队去卖、去推、去抢市场。这种“以产定销”的逻辑,在新能源车“快鱼吃慢鱼”的赛道里并不罕见,比如早期的蔚来、小鹏也曾走过类似路径。但问题在于,今天的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价格战白热化,用户选择极度理性,一个品牌如果没有鲜明的技术标签或品牌心智,光靠产能堆不出销量。
更值得玩味的是那笔10亿元的“输血”。表面上看,这是东风系对自家高端品牌的全力支持,但深挖一层,这何尝不是一种“不得不救”?岚图作为东风转型的“旗手”,承载着传统车企电动化突围的全部期望。可三年过去,它既没成为“中国的特斯拉”,也没复制理想的爆款神话,反而陷入“不上不下”的尴尬——价格比不过新势力,品牌又拼不过比亚迪,技术亮点被问界、小米等新玩家盖过风头。这时候的注资,更像是母公司对沉没成本的追加,而非对增长潜力的押注。
你可能会问:难道收购工厂、提升产能不是好事?当然不是坏事,但关键在于“时机”和“底气”。当同行已经在拼智驾、打成本、卷生态时,岚图还在为万台月销挣扎,它的扩产更像是在追赶一辆已经开走的车。更严峻的是财务结构——85%的负债率意味着每卖一辆车,大部分收入要先还债或覆盖固定成本,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这种状态下,哪怕销量翻倍,也未必能实现真正的盈利拐点。
我们身边其实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就像一个朋友开了家网红餐厅,初期靠投资撑场面,装修豪华、位置优越,但菜品平平、复购率低。眼看回本无望,他决定再贷款开第二家店,说“只有规模化才能赢”。结果呢?两家店一起亏,现金流越来越紧。岚图的处境,某种程度上与此相似:用资本扩张掩盖运营短板,用“未来可期”延缓现实危机。
但这是否意味着岚图没机会了?也不尽然。它的背靠东风,有制造底蕴和渠道资源,这是新势力们羡慕不来的。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要不要扩产”,而在于“拿什么去卖”。是继续靠东风输血打价格战,还是拿出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创新?是拼配置堆料,还是构建像华为智驾、比亚迪刀片电池那样的技术护城河?
未来三年,新能源车市将进入“淘汰赛”阶段。活下来的,不会是产能最大的,而是品牌最稳、技术最硬、用户最认的那几个。岚图手里的牌并不差,但时间已经不多了。当扩张的轰鸣声掩盖了销量的沉默,我们更该问一句:这场豪赌,究竟是通往新生的跳板,还是沉没前的最后一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