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

新能源车销量爆发

大家都说现在新能源车又卷又难卖,可你仔细看看,最近一段时间很多车型的小订和大定数量,竟然动不动就上万了。

比如小米YU7,刚上市一小时,大定就飙到了28.9万台,把雷军都惊到了,直接表情管理失控;

还有尊界S800,价格直接冲到百万级,但87天大定就突破了1.2万台,比奔驰S级和迈巴赫S级今年上半年加起来的销量还多;

你以为这种成绩只有新势力品牌才能做到?那你就错了。像东风日产这种以前声量不高的品牌,他们家的N7也只用了50天,大定就达到了2万台。

现在车企一公布小订或者大定量,就成了造势的一种方式。但问题是,这些数据到底是不是真的靠谱?各家车企的统计方法是不是统一的?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其实还真不好说。

虚假数据泛滥

更夸张的是,为了制造车型“热销”的假象,有些车企的人甚至和广告公司联手,伪造小订量。这样一来,用户以为这车特别火,相关部门的领导也被“哄”得挺开心。

那现在,我们还能相信车企公布的那些大定和小订数据吗?

说实话,这些数据水分都摆在明面上了。

现在一款新车从亮相到上市,宣传周期往往要拖上好几个月,中间要开好几次发布会:亮相会、技术发布会、预售发布会、上市发布会……一波接一波。

而在这过程中,车企通常会放出两组数据:一个是预售阶段的“小订”,一个是上市后的“大定”。

我们统计了一些热门车型的小订数据,结果你猜怎么着……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低价小订冲订单

最容易冲订单数量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非常便宜、而且还能退的小订价格。特斯拉其实早就用这个招数了。

比如2019年11月,Cybertruck开始预售的时候,小订只要100美元,而且还能退。因为这车设计很超前,再加上订金特别低,结果只用了一周时间,预订量就突破了25万辆,后来甚至达到了一二百万的规模。

靠着“手握100万订单”的噱头,特斯拉省下了很多广告宣传的钱。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小订与大定的区别

其实结局大家心里都有数,受限于产能、品控、价格这些因素,现在的Cybertruck销量跟当初的预订量差距太大了。今年第二季度的交付量甚至还没到5000辆。

小订的话价格便宜,而且还能退,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反正花不了多少钱,又能退,那就先订一个试试看呗。再加上还有一些权益可以拿,如果后来觉得性价比还行,就转成大定;要是不划算,直接退掉也没关系。

所以小订的数量本来就有水分,这是很难避免的。

因为小订可以退,也不会影响生产线的安排,所以哪怕小订数量再高,也更像是在“哄哄用户”或者“给领导看看”,不会对用户和车企造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大定就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大定的金额大概在五千元左右,有些配置高的甚至能上万。

以前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只要交了大定,那用户就是真的要买车了,而车企也得开始真正投入成本去生产了。

所以说,大定是同时牵动着用户和车企双方利益的一个环节。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大定”与犹豫期定义

其实车企们在这件事里头,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说法,就是“犹豫期”。这个犹豫期直接决定了各家对“大定”是怎么定义的。

一开始大家谁也没太在意这个犹豫期,直到小米SU7上市的时候,有人发现它居然在27分钟内就订出了5万辆,但这个订单是可以在7天内退的。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大家都在嘲笑和质疑,说小米这是重新定义了“大定”。

不过其实这不完全是小米的问题。后来雷军还在直播里专门解释过,说这个7天可退其实是行业里早就有的惯例,其他公司一般叫“犹豫期”,通常就是3天左右。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车企大定犹豫期设置

就像雷军说的,现在好多车企在下大定的时候都设置了“犹豫期”,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都是24小时或者72小时。

比如说,理想和问界是24小时的犹豫期,而小鹏、蔚来、极氪、阿维塔这些品牌则是72小时。现在小米也把犹豫期从原来的更短时间改成了72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用户既可以决定锁单,也可以选择退款。但如果啥都不做,等犹豫期过了,系统就会默认你选择了锁单,然后就进入生产安排了,这时候定金也就拿不回来了。

所以你看,新车上市后一两个小时内的大定数据,其实可能还处在犹豫期内,自然就有点“水分”在里面。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订单神话的迷因

为什么大家这么迷“订单神话”?

销量高,不代表这家车企在所有方面都厉害。但在现在这个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车企只有靠高销量来“攒血条”,才有可能撑到最后,进入决赛圈。

所以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充满了对销量的焦虑。而各家车企频繁地强调“小订”和“大定”的数据,其实就是这种焦虑的一种表现。他们想通过这些数据告诉外界:我们的车可火了!

与此同时,用户判断一款车是不是“火”的方式也变了。

以前社交媒体不发达,大家主要是看马路上能见到多少辆这款车,也就是所谓的“能见度”,这是个很重要的参考;

但现在呢,更多人是刷社交媒体,看到各种关于这款车的讨论、测评、推荐,就觉得自己这车挺火的。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销量背后的真相

大部分用户其实都不是汽车行家,他们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判断一辆车到底好不好。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一款车卖得特别好,很多人都在买,那买它大概率不会错。

不过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车企为了销量,开始玩各种花样,比如伪造或者夸大“小订”、“大定”的数据,来制造一种大家都在抢的假象,诱导大家跟风购买。

但你要知道,一辆车从设计到真正交付给用户,背后是整个企业体系的较量,不是光靠广告就能搞定的。

现实中有很多例子,就是一开始看起来订单很多,结果最后交付跟不上,卖得并不理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的Cybertruck,当初预售的时候订单爆棚,结果等了四年才交车,后来月销量也就三千多辆,跟预期差太多了。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车企应对市场变化策略

特斯拉都这样了,国内的车企自然也差不多。

除了那些查不到的订单造假因素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客观原因。

比如说,一辆车突然火了,其他跟它类似的车型一般都会搞个“给用户退定金”的操作,来吸引消费者。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交付周期长导致客户流失

一些上市之后交付周期超过三个月的车,跑单的情况特别多。

乐道L60刚上市的时候订单特别火爆,但因为交付跟不上,很多客户都转而买了别的车。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智界S7和R7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说明乐道L60并不是唯一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车型。

车企“破万”订单真假几何?-有驾

交付量才是真胜负

小订或者大定的数量多,不代表车企的销量仗就真的赢了。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最终的实际交付量够不够高,而且在整个车型的生命周期里,这个交付量还能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才算是真正的胜利。

虽然小订和大定多少也能反映出一些市场热度,但大家买车的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试驾体验来决定,别被那种“大家都在抢”的热闹氛围给忽悠了。毕竟,这可能只是车企精心营造出来的一种“爆款假象”而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