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省战:数据背后的真实较量】
安徽一季度汽车产量碾压广东登顶全国第一,但扒开数据外衣,这场胜利掺着水分。国家统计局把统计口径从"企业注册地"改为"生产地",直接导致合肥工厂的比亚迪产量从广东账本划到安徽——这波操作至少给安徽白送20万辆数据。广东实际造车能力仍甩安徽两条街,毕竟广汽、小鹏、比亚迪三大巨头总部仍在广东,研发中心、核心零部件基地纹丝不动。
湖南冲进前十更值得警惕。全省36.84万辆汽车产量里,23.13万是新能源车,而其中比亚迪长沙工厂独占鳌头。这种"一企独大"的模式在西安已经上演过——比亚迪占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的98%,这种畸形结构就像高空走钢丝,企业打个喷嚏,全省经济就得重感冒。
汽车产业正在复制房地产的疯狂。各地政府像当年抢地王一样疯抢车企,合肥押注蔚来豪赌60亿,长沙给比亚迪土地政策开到历史最低。但今年新能源汽车库存周期已从28天拉长到58天,特斯拉年初降价15%清库存,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更荒诞的是地方政府的算盘。陕西把全省44%的工业增长押在6家车企身上,安徽把1/3的税收押在汽车产业。这比当年依赖煤炭、钢铁还危险——至少挖矿不会三个月就技术迭代。现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每隔半年就颠覆行业,押错技术路线的省份,十年积累可能瞬间归零。
真正的危机藏在GDP狂欢背后。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率跌破3%,比卖白菜还不如;重庆某新能源车代工厂,每辆车净利润仅87元。当各省都在吹产量神话时,没人敢公布真实盈利数据。这种虚假繁荣比房地产泡沫更可怕——房子烂尾还能住人,汽车卖不出去就是废铁。
这场省域汽车大战暴露了中国制造的致命伤:安徽抢广东的产量,湖南抄陕西的模式,江苏学上海的套路。10个汽车大省的新能源规划加起来超过5000万辆,而全球市场需求预计2025年才2400万辆。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正在制造比房地产更严重的产能过剩。
最后抛五个灵魂拷问:
安徽汽车产量登顶全靠统计魔术,这种虚假第一还要骗多久?
比亚迪绑架三省经济,中国制造离"车企殖民地"还有多远?
新能源汽车库存堆积成山,地方政府为何还在疯狂招商?
汽车产业利润率跌破制造业底线,万亿GDP增长全是泡沫?
各省押注车企豪赌,会重蹈光伏产业全军覆没的惨剧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