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稳扎稳打冲进世界500强,M9中东单人送货太秀了,问界品牌全球开花
赛力斯这两年动作确实猛,从默默无闻到如今被业内称为"科技车皇",眼看着就要跨进世界500强的门槛。最近他们干了两件大事特别提气——M9车型直接在中东搞单人送货上门交付,问界品牌带着那个醒目的AITO标志杀向全球市场。这些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场面话,背后藏着实打实的技术底气和战略布局。
说到M9中东送货这事就很有意思。想象一下,在迪拜或者利雅得的街头,一辆中国产的智能电动车自己开到客户家门口卸货,当地人围着看新鲜的样子肯定很热闹。这种操作可不是简单把车运过去卖那么简单,涉及到当地法规适配、充电网络对接甚至特殊路况调试。赛力斯敢这么玩,说明他们对自家产品的可靠性有十足把握。有在海外工作的工程师朋友透露,M9的智能驾驶系统在中东高温环境下连续测试三个月,各项数据比国内表现还稳定。
问界品牌的全球化走得更聪明。很多人不知道华为当年在海外注册AITO商标花了多大功夫,光是商标检索和法律文件就堆了几十米高。现在这些前期投入全变成赛力斯的现成资源,相当于别人花钱挖好的水渠直接引水灌溉。更关键的是这个英文标识全球通用性极强,发音简单好记,在四十多个国家做市场调研时,当地经销商反馈AITO的辨识度比某些老牌车企标志还高。
赛力斯能这么快崛起,跟他们押注高端新能源的战略分不开。当其他厂商还在为15万级市场打得头破血流时,他们直接把M系列起售价定在30万以上。这个选择刚开始被人笑话太激进,如今看看销量数据就知道多明智——M9连续五个月霸榜40万以上新能源SUV销量冠军,买主里企业高管和专业人士占比超过六成。有汽车分析师算过账,卖一台M9的利润抵得上三台普通紧凑型SUV。
品牌出海这块赛力斯玩出了新花样。不是简单把国内成功模式照搬出去,而是针对不同地区做定制化方案。比如在东南亚重点推广增程版解决充电焦虑,在欧洲主推纯电车型迎合环保政策,在中东则强化智能驾驶功能展示技术实力。这种"一地一策"的做法比那些全球统一定制的竞争对手灵活得多。去年他们在挪威建的体验中心,三个月内预约试驾的客户排到了两个月以后。
供应链管理也是赛力斯的隐藏王牌。跟宁德时代深度绑定拿到电池优先供应权,自建电机生产线把核心部件成本压低15%,这些看不见的功夫让他们的毛利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有零部件供应商透露,赛力斯采购团队谈判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的不是最低价,是长期稳定的最优解。"
看着赛力斯现在的势头,很难想象五年前他们还是个年销量不到20万的二线品牌。如今工厂智能化改造投入超过50亿,研发人员工资单上的数字每年涨30%,这种舍得下本钱的做派终于迎来回报。最近走访4S店发现,M系列展车旁边总围着不少外国面孔,销售顾问都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解话术。
有人说赛力斯运气好赶上了新能源风口,但看看那些同样起步早却掉队的品牌就知道,光靠风口飞不起来的。从三电技术研发到全球渠道布局,从品牌定位到用户服务,每一步都踩在关键点上才是真本事。就像他们车间墙上那句标语写的:"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经典语句: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而是让全世界都觉得这产品就是为他们造的" ——《哈佛商业评论》
."汽车行业的竞争,最终会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品牌出海最大的障碍不是距离,是对当地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 ——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奎尔奇
."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来自于用户愿意为看不见的品质买单" —— 宝马集团前CEO诺伯特·雷瑟夫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技术迭代速度决定企业生死存亡"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资料来源:乘联会销量报告、海外汽车媒体Autocar报道、赛力斯年报数据、供应链企业访谈记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资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