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地区买车,真的都能狠狠砍价。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真的。我最近就碰到一件很有趣的事,跟一个老乡微信扯了一会儿,他在高州。
他在那边的4S店卖日产天籁,聊着聊着他就吐槽:你知道吗?广州柯木朗那边的4S专卖店,卖天籁的价格,比我们高州那家差得远呢。我们那边的成交价,竟然比广州店便宜了接近9000块!9000多块啊。这么大差距,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当时脑海里就蹦出一句:靠,这价格差距,要是真的,就说明他们的利润空间得有多大?而且我还在想,难不成高州那帮销售不怕亏本,纯粹赚点差价,甚至有点走量的意思?
说白了,这种价格差距,背后除了供应链的厉害不厉害,更多的还是渠道策略和区域政策的问题。
你说,广州那边的4S店多,竞争激烈,肯定死磕价格,打价格战。反倒是中小城市,那帮销售压力没那么大,愿意给优惠,可能是他们想捞点销量?还是说那边的车源、运营成本更低?
我估算了一下,广州那边的车价,基本在官方指导价基础上,可能还要加一到两千的利润空间,除非搞促销。可是在高州,可能就压得死死的,价格可以低得让人觉得赚不到什么,甚至听说有的经理会主动说:你再少点,别亏本。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差距怎么来的?
除了供应链搞得好,可能还有渠道博弈。哪家店愿意用低价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价格低当然能囤量,但利润就变薄了。毕竟,车不是打折就能赚到大钱的货。
然后我又翻了翻自己老买车的笔记,也找了几份资料,发现高州那边车价比广州低估算了百分之十左右。这差价,也许是城市消费水平、经销商成本和销售策略决定的。
我得说,这样的价格区间也让人琢磨:如果你在广州买,砍价空间大一些吗?或者说,广州的4S店利润是不是比我们想的还高?
其实也不一定。一线城市的经销商压力大,零售目标重,搞促销促成交。二线偏远地区反倒愿意让利,毕竟卖的少不等于亏本,可能只是压低利润换更快周转。
这让我觉得,咱们普通消费者其实很吃香。有的网友会说:就是看谁脸厚,能砍到最低。 但是要真砍到底,你得懂套路。别只盯着Tag price看,要关注各种附加条件,像下次我去看车,试驾完还跳车谈优惠时,我就明显感觉到,销售热切希望我签单,理由是年终促销,时间有限,错过可能就没有了。
这也是一种策略,让你觉得机会难得。但你有没有想过,价格其实早就可以有弹性?
这就像我前阵子给朋友讲:你知道么,车价就像苹果卖价,不能光看标签,还得看能砍多少。没细想过,今天砍价的点,可能只是对方心理预期,掌握了这个点,砍价就变得顺理成章。
至于供应链,那也挺神奇的。你知道,一辆车从研发到生产出来,像是做菜一样,由原料、调料、工艺三个部分组成。你说,哪个环节能决定成本?每个环节都扯上关系。每次我去修车,师傅就跟我说:这批原料比去年贵了多哈。但我估算过,这点涨价对整车成本影响其实极小。那为什么还会有涨价呢?可能是供需紧张或者策略调整,但我更倾向于渠道的扭曲。
讲到这,忽然想到,如果你让我猜盖茨那时选车的逻辑,可能他根本不太在意价格,而在意效率和品牌。普通人要比他关注得多。比如我朋友买车,他最开始只看外观,后来发现配置差别也挺大。
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其实对配置的真实差异感知,就没那么敏锐。只看官方参数,很容易被宣传话术蒙蔽。举个例子,同一款车,某些配置能省几千元,但实际用起来,真的用不着。可能你买车时,最关心的反而是之后的保值率。
对了,猜测一下:是不是很多人买车,特别在二线城市,都没怎么考虑到百公里成本这个指标?我自己粗算过,一辆车油耗7L/百公里,汽6块一升,算下来,一年跑两万公里,油费大概8400元,加上保险、养护、折旧,估计全开销差不多2万多。这个数有点严肃了吧?但又能反映个啥?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去年停车场那辆车照,角度偏了点,但还是记得:那段日子,买车像个精打细算的工程师。
不过说白了,除了价格之外,真正影响我心里底的还是体验。比如车里那点细节,座椅的包裹感、音响的清晰度、隔音效果,这些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部分。你说,你会不会为了省几千块放弃这些?
讲到这里,不得不琢磨:广州和高州的差别,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同还是人心不同?
我都还没想清楚。只知道这个差价,就是个地理差异下的真实写照。
下一次,不如去广州试试?或者直接跟那边的销售试试价,看看能不能狠狠砍一刀。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刚买到心仪的车,偷偷告诉我:价格真比想象的低?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