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来吉利挖人!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根本造不出车

“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来吉利挖人! 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根本造不出车。 ”2025年5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场直播中忍不住“破防”,这番话瞬间点燃了行业话题。 一旁的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直接补刀:“所以我们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 ”

这看似自豪的表述,背后却是吉利长达三十多年投入上百亿办学培养人才,却眼睁睁看着骨干被新势力高薪挖走的现实。 猎聘网数据显示,在新能源车企人才流动中,吉利系工程师流向蔚来、理想、小米等公司的占比高达37%,其中涉及三电系统、底盘调校等核心领域。

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来吉利挖人!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根本造不出车-有驾

威马创始人沈晖、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这些在造车圈响当当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吉利系。 甚至有人调侃,现在坐小鹏、哪吒,甚至华为智选车,背后可能都有吉利培养的人在干活。

吉利的人才为什么这么“香”?

吉利培养的人才能成为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与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吉利不仅造车,还投入上百亿资金创办了七所大学和技校,累计培养毕业生超过20万人,其中八成进入了汽车行业。

这些学校可不是挂个名,而是真教学生修发动机、写代码、调底盘。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产教融合模式,学校主要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在企业和学校双面任职,将企业最新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课堂。 这种“工厂与教室无缝衔接”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实用技能。

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来吉利挖人!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根本造不出车-有驾

吉利还推行独特的“雁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大雁计划、飞雁计划和金雁计划三个阶段,覆盖从应届毕业生到高潜能骨干的完整成长路径。 2020年,吉利校招网申数超过10万,录取“大雁”701人,其中硕士学历超过50%。

与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公司的高管多来自国外车企或互联网公司不同,吉利培养的人才多数拥有扎实的一线工作经验。 这些真正在工厂里干过活的工程师,对汽车制造的全流程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来吉利挖人!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根本造不出车-有驾

势力为何热衷于“抄近道”?

2020年到2024年,是吉利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期。 威马要上市,小米刚宣布造车,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资本大量涌入。 新势力们赶着出车,没时间慢慢培养人才,直接挖现成的最划算。

小米造车的速度就是一个例证。 据说小米曾试图“一锅端”吉利研究院,虽然胡峥楠后来辟谣,但雷军团队确实从吉利挖走了不少技术骨干。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新势力企业挖走吉利的电池团队后,仅用三个月就推出了所谓的“自主研发”电池包,其结构与吉利的产品高度相似。

更极端的情况是,人才的流失还伴随着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 吉利与威马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威马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元,认定威马利用吉利的技术秘密申请了12件专利。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访谈中表达了对这种恶性挖角行为的不满,他认为部分企业以三倍工资挖人,虽然省了时间,但会让社会缺乏创新动力。

吉利的人才生态能否持续?

面对严峻的人才流失形势,吉利正在调整策略。 一方面,吉利通过打造CMA架构、SEA平台等体系能力,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降低对核心个人的依赖。

另一方面,吉利继续深化产教融合。 吉利学院实施“成蝶计划”,推动校企“订单式”培养,将汽车数字化生产线搬到学校,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学校还通过“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

但问题在于,这种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比例? 李书福自己透露,吉利每年培养近20万人,但大量优秀人才却被新势力高薪挖走。 吉利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巨额成本,却难以留住这些人才。

有网友直言:“该思考如何留住人,而不仅抱怨被挖角。 ”毕竟,吉利自身也吸收过其他车企的人才,人才流动本质上是市场规律使然。

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认为,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之间的人才流动不但正常,而且也备受业界欢迎。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流动加速了技术普惠,比如吉利的SEA架构就被多家新势力借鉴。

人才争夺的背后是行业转型的阵痛

李书福的“破防”,折射的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到“领跑”转型期的阵痛。 传统车企有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积累,但转型速度相对较慢;造车新势力有互联网思维和资本助力,但缺乏制造经验和人才储备。

这场人才争夺战,表面上是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升级的迫切需求。 工信部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人才争夺战还将持续。

吉利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人才培养与留存的关系。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黄埔军校”的行业作用,另一方面要确保自身的发展不受人才流失的严重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吉利为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分散到各个车企,反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有专家评论道,真正的“黄埔军校”不应惧怕输送将军,关键是要持续迭代培养方法论。

这场围绕汽车人才的暗战,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 李书福的无奈背后,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在成长中的必然阵痛。 当人才像血液一样在中国汽车产业中流动,它既给个体企业带来挑战,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 吉利的“黄埔军校”角色,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崛起的一个缩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