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最近炸开了一个大新闻:有百年历史的零部件巨头马瑞利,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按照规定,它必须在120天内拿出重组方案,否则要么被收购,要么彻底退出市场。这个曾经站在行业顶端的企业,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时间倒回1919年,企业家ErcoleMarelli发明了汽车火花塞里的点火磁电机,靠着这个关键部件,他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马瑞利。当时汽车行业刚起步,这个发明让马瑞利迅速尝到了市场的甜头。
随后的几十年里,马瑞利一步步扩大版图。1929年推出汽车蓄能电池,1935年开始生产汽车和摩托车火花塞,到1950年,它的零部件被首届F1赛事采用,一下子打响了国际名气,连法拉利、宝马这些大牌车企都成了它的长期客户。1967年,公司业务从汽车零部件(像起动机、车灯、变速箱这些)扩展到航空和家电领域,真正成了跨行业的玩家。
到2006年,马瑞利的业务已经涵盖电子控制系统、动力总成等多个领域,在15个国家有49座工厂和30个研发中心,年销售额达到45亿欧元。后来生产体系继续扩大到89座工厂、12个研发中心和26个应用中心,成了全球数一数二的零部件研发和销售基地。2016年被美国私募KKR收购后,2018年还排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前30名,年销售额接近百亿欧元,看起来顺风顺水。
转折发生在2019年。KKR做了个大动作,花巨资把日本康奈可和意大利玛涅蒂・马瑞利合并到一起。康奈可在燃油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实力顶尖,玛涅蒂・马瑞利则在车灯和悬架系统技术上领先,KKR想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年营收超150亿欧元、全球前五的零部件巨头。
但这个计划撞上了两个大麻烦。当时全球正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放缓,合并后的马瑞利客户数量开始下滑。更关键的是,两家企业的融合出了大问题。日本康奈可讲究精益求精,欧洲的玛涅蒂・马瑞利则看重创新,理念不合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据内部人士说,经常因为采购权、生产安排吵得不可开交,连3亿欧元的大订单都因为意见不统一丢了,交货也频频延迟,口碑越来越差。
2020年,马瑞利的营收跌到104亿欧元。到2022年,已经连续亏损5年的它第一次申请破产,却因为1.1万亿日元的债务规模被驳回。2023年毛利率又降了2.3个百分点,2024年现金流暴跌67%,亏损达到2200亿日元。这次申请破产保护时,虽然从贷款机构拿到了11亿美元的融资承诺,但前景依然不明。
如果说并购是导火索,那真正让马瑞利陷入绝境的,是它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些年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巨变,从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从机械零部件转向芯片控制,连材料都在向纳米技术升级。但马瑞利似乎没察觉到这场变革,还是守着传统技术和业务模式。
看看数据就清楚了,当同行都在加大电动车零部件研发时,马瑞利的重心依然放在燃油车相关业务上。在智能化浪潮中,它的战略调整明显滞后,等意识到问题时,市场已经被竞争对手抢占了不少。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盯着马瑞利的下一步动作。这家百年企业能否在最后期限前拿出有效的重组方案,能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找到新的位置,还要打个问号。但它的经历,已经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能否及时调整方向,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