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事情,让全球不少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们都议论纷纷。
简单来说,就是数千名特斯拉车主联合起来,把特斯拉给告了,原因听起来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他们花了一大笔钱买的“全自动驾驶”功能,等了好几年,结果发现像是一场空欢喜,特斯拉方面后来又说,要想用上这个功能,还得再升级车里的硬件,这下可把车主们给惹火了。
这件事的核心,是一款叫做“完全自动驾驶(FSD)”的功能。
早在很多年前,特斯拉就开始宣传这个概念,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未来图景:你的车可以自己开,你坐在车里就能彻底解放手脚。
为了这个未来,消费者需要额外掏一笔钱。
在澳大利亚,这笔费用高达10100澳元,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将近五万元了。
当时,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保证,从2016年10月以后生产的所有特斯拉汽车,都已经安装了实现这个功能所需要的全部硬件,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和钢筋骨架都给你打好了,剩下的就是软件层面的装修,通过网络升级一下系统就能搞定。
到了2019年,他更是再次强调,所有在产的特斯拉汽车硬件上都已准备就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只是时间问题。
这番话在当时给了消费者巨大的信心。
大家想一想,花钱买一辆车,不仅能享受当下的驾驶乐趣,还等于提前锁定了一个未来的高科技功能,这听起来多划算。
于是,成千上万的车主怀着对科技的向往,支付了这笔不菲的升级费用。
他们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买到的是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只需要静静等待特斯拉推送那个神奇的软件更新就行了。
然而,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车主们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即将推出”和功能上的小修小补,那个承诺中能让汽车自己跑起来的“完全自动驾驶”却迟迟不见踪影。
很多车主的耐心被逐渐消磨殆尽。
有一位澳大利亚车主在网上抱怨,他为了这个功能付了钱,车子都开了快三十万公里了,四年时间过去了,这个功能连个影子都没见到,最后他实在是等不了,把车都卖了,感觉自己被骗了。
另一位车主更是直接,他认为特斯拉没有兑现承诺,要求给他换一辆新车。
这种失望的情绪,在全球的特斯拉车主社群中蔓延开来。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
马斯克亲口承认了一个让老车主们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些搭载了所谓“第三代硬件(HW3)”的老款车型,如果想要使用最新的全自动驾驶功能,光靠软件升级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对车里的核心电脑进行一次全面的硬件更换。
他还坦言,这项升级工作“既麻烦又困难”。
这个消息一出,等于直接推翻了特斯拉过去多年的承诺。
当初说好的硬件一步到位,现在又变成了硬件不行,需要动大手术。
这对那些已经支付了一万多澳元的车主来说,无疑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不仅白等了这么多年,现在还面临一个更尴尬的局面:特斯拉并没有明确说明,在澳大利亚这个硬件升级要怎么进行,什么时候开始,更关键的是,这笔升级的费用到底由谁来承担?
是特斯拉为自己曾经的夸口买单,还是让消费者再掏一次钱?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忍无可忍的澳大利亚车主们最终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
一家名为JGA Saddler的律师事务所代表他们,向联邦法庭提起了集体诉讼。
诉讼文件中不仅指控了特斯拉在全自动驾驶功能上存在虚假宣传和承诺未兑现的问题,还一并提到了车辆可能出现的“幽灵刹车”(即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情况下突然紧急刹车)以及电池实际续航里程与官方宣传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律师表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所有受到影响的澳大利亚消费者争取经济赔偿,补偿他们因为相信特斯拉的宣传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其实,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企业在发展智能驾驶技术上的不同路径。
当我们把目光从大洋洲转回国内,会发现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宣传和实践上,走的是一条更为稳健和务实的道路。
国内的很多新能源车企,比如华为、小鹏、理想等,它们很少使用像“完全自动驾驶”这样听起来一步到位的词汇,而是更多地提“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这个说法的不同,背后其实是理念的差异。
“辅助驾驶”首先明确了一点:现阶段,机器是来帮助人开车的,而不是完全取代人,驾驶员依然是车辆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法律风险和消费者不切实际的期望。
其次,国内车企更注重解决用户当下的实际痛点。
他们不画一个遥远的、完美的饼,而是着力于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去。
比如说,大力发展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就是为了解决大家日常上下班通勤时最头疼的拥堵路段驾驶问题。
它的目标不是让你在车里睡觉,而是在你最疲惫的时候,能帮你跟车、变道,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这种务实的策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为目标清晰,技术可以集中突破,功能落地的速度非常快。
我们经常能看到新闻,这个月某个品牌开通了全国多少个城市的智能驾驶功能,下个月另一个品牌又有了新的突破。
这种快速迭代,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复杂的道路环境,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另一方面也源于企业脚踏实地的发展思路。
他们卖给消费者的,不是一个需要漫长等待的“期货”,而是一个当下就能用得上、感受得到的功能。
消费者花了钱,很快就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这种良好的用户体验,自然会形成更好的口碑。
所以,当澳大利亚的特斯拉车主还在为多年前的一个承诺而烦恼,甚至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很多车主已经开始在日常通勤中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了。
这并不是说谁的技术更高谁的更低,而是反映出一种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不同态度。
一个宏伟的科技愿景固然激动人心,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个可靠、可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远比一个悬在空中的美好承诺来得更重要。
这次发生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诉讼,也给所有高科技企业提了个醒,那就是在描绘未来的同时,更要对当下的消费者负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