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

25km/h,连风都懒得追你了。

从2025年9月1日起,新国标GB 17761—2024正式落地,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一场“限速又限塑”的硬核变革。我第一时间去车管所、门店和街头转了一圈,发现这不只是换个标准那么简单——它正在重塑我们骑车的方式,也把“速度与安全”“效率与合规”的矛盾推到了最前台。

一、新国标到底“新”在哪?两个字:动不了,烧不着

先说结论:新国标不是升级,是重构。

过去我们吐槽电动车跑太快不安全,现在新标准直接说:“别想了,超25km/h,电机立马断电。”这不是提醒,是物理锁死。我试骑了一辆刚下线的新国标车,在平路上全力加速,表显刚过25,动力“啪”一下就没了,像被踩了刹车,那种突然的失速感,说实话,挺吓人。

而这背后,是新标准对防篡改机制的全面加码。以前商家拿个解码器、剪根线就能解除限速,现在控制器、电池、限速器三者要“握手认证”,随便动一个,整车就报错。我在一家品牌售后点看到,技术人员拆开一辆车的控制器,里面多了个加密芯片,“不是技术做不到,是法律不让做”,他笑着说。

再来看“限塑”。这个词听着像环保口号,实则是血的教训。数据显示,电动车火灾中,70%以上由电池热失控引发,而塑料件助燃让火势蔓延极快。新国标要求:塑料总质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以一辆63kg的铅酸车为例,塑料只能用3.465kg——差不多等于一个矿泉水瓶的重量。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再也看不到那种“全包塑壳、圆润可爱”的小包车了。新国标车开始走“骨架风”:金属车架外露、塑料只用在必须部位,比如灯罩、把手套。我摸了摸一辆新车的前脸,金属质感冰凉扎实,不像以前一敲“咚咚”响,全是空心塑料。

这背后的设计理念很清晰:宁可丑一点,也不能烧起来。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二、为什么大家还要解限速?因为25km/h,真的“活不下去”

央视一次次痛批改装,可为什么“解限速”屡禁不止?我蹲点北京朝阳区一个电动车维修点,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

一位外卖小哥说:“我一单就挣七八块,超时扣一半。25km/h?等红灯都排在最后,人家汽车都走了,我还在路口磨蹭。”他算了一笔账:限速后,每天少跑8单,月收入直接少2000多。

另一位通勤族更无奈:“我家到公司9公里,以前30分钟搞定,现在50分钟打底。冬天早起半小时,晚上回家孩子都睡了。”

这不是懒,是城市节奏压人。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不是不想买更快的车,而是城市“禁摩”堵死了所有出路。广州、深圳、杭州……电动车是唯一合法的两轮选择。你让我骑得慢,又不让我骑得快,那我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在广州天河区一家改装店看到,“解限速套餐”明码标价:300元改速,500元加电池,800元全套升级。老板直言:“我们不生产危险,我们只是需求的搬运工。”

三、25km/h到底算不算“合理”?对比一下就知道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我们来算笔账。城市道路中:

汽车平均车速:30-40km/h(市区)

自行车平均车速:15-18km/h

步行速度:5km/h

而电动自行车,被卡在25km/h——比汽车慢一大截,比自行车快一点。结果就是:它既享受不到机动车的路权,又承担着机动车的风险。

我在晚高峰实测了一段3公里路程:

新国标车(限速25):耗时12分18秒,被汽车按喇叭3次,差点被右转车蹭到2次。

老款改装车(实际40km/h):耗时7分30秒,能跟上车流节奏,安全感明显提升。

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但“合理区间”必须存在。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多位交通专家在采访中提到:35-40km/h是电动自行车的“黄金速度”——既能保证通勤效率,又不至于因速度差引发事故。欧洲EAPC标准就是25km/h,但允许踏板助力;日本则分三级管理,轻型电自25km/h,中型可到45km/h。

而我们一刀切,等于把所有用户当成“潜在违规者”来防,而不是“真实需求者”来管。

四、横向对比:谁在“合规”与“实用”之间找平衡?

车型 最高速度 塑料占比 是否可解速 用户满意度

新国标铅酸车(2024) 25km/h ≤5.5% 否(硬件锁死) ★★☆☆☆

老国标锂电车(2018) 25km/h(软件可改) 15%-20% 是 ★★★★☆

欧洲EAPC电自 25km/h(踩踏才助力) 无硬性要求 否 ★★★★☆

日本中型电自 45km/h(需驾照) 无限制 否 ★★★★★

差距一目了然:我们的标准在“安全”上做到了极致,但在“人性化”上明显缺位。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比如欧洲的“踏板感应”设计,你不蹬车,电机就不工作,既控速又鼓励运动,还降低了误启动风险。而日本则用分级管理,让不同需求的人选不同的车,而不是所有人挤在一条线上。

反观国内,“一刀切”+“禁摩”=用户只能违规求生。这不是治理,是逼良为盗。

五、真实用户怎么说?两个故事,戳中痛点

故事一:李姐,社区团购团长,北京朝阳

“我每天要送60多单,小区里跑上跑下。以前骑车能卡着点送,现在经常超时。客户投诉,平台罚款,我找谁说理?我知道解限速违法,可我不改,饭都吃不上。”

故事二:小陈,程序员,杭州

“我住余杭,公司在滨江,单程15公里。地铁太挤,公交太慢,打车太贵。电动车是唯一选择。可25km/h?我骑到公司都快下班了。我想买电摩,可杭州禁摩啊!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些声音,比任何数据都真实。

六、未来会怎样?我的三点判断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合规车”与“实用车”将长期并存

市场上会出现两类车:一类是完全合规、卖给老人买菜用的“低速车”;另一类是暗地改装、专供外卖和通勤的“高速车”。监管越严,地下市场越旺。

轻量化材料将爆发

既然塑料不能多用,那谁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金属、碳纤维、复合材料用得更好,谁就赢了。我看到有品牌在试用航空铝骨架+阻燃工程塑料,整车减重15%,这是方向。

政策可能“分级化”

参考机动车管理,未来或许会出现“轻型电自(25km/h)”和“中型电轻摩(40km/h,需考驾照、上牌、买保险)”的双轨制。既满足安全,又释放需求。

结语:我们需要的不是“跑得快”,而是“跑得合理”

央视痛批解限速,没错。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但谁来为那些起得早、跑得远、挣得少的骑车人说话?

25km/h不是原罪,一刀切才是。

我们不需要飙车,但需要35-40km/h的合法选择权。

我们不反对安全,但反对以安全为名,剥夺基本出行效率。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如果你每天通勤多花20分钟,一年就是120小时——够看500部电影,陪孩子过15个周末。这20分钟,你愿意给吗?

又或者,我们能不能不逼用户“违法求生”,而是给他们一条“合法提速”的路?

评论区交给你。

央视怒批解限速!25km-h太慢,谁为骑行人发声?-有驾

我是老司机我,一个总在骑车的路上,替你说真话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