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纳税315亿,吉利224亿,上汽156亿,长城84亿
315亿。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
它不属于某个神秘的跨国财团。也不是某家互联网巨头的年度利润。它是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仅仅半年——支付的各项税费总额。314.94亿元。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冰冷数字,背后是滚烫的产业脉动。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车企,竟能承担起如此规模的财政贡献?这不仅仅是报表上的一个条目。这是真金白银流向国库的轨迹。是产业链条上千万个岗位背后的稳定支撑。是“中国制造”四个字,在新时代最硬核的注脚之一。
再看一眼这个榜单。吉利控股224亿元。上汽集团156亿元。长城汽车84亿元。这些名字我们早已熟悉。但当它们与百亿级的纳税额并列时,那种震撼感才真正袭来。
原来,它们早已不是简单的“造车工厂”。而是经济生态中的超级节点。是税收体系里不可忽视的支柱力量。
但数字从来不会说谎,却也从不全盘托出真相。为什么比亚迪能一骑绝尘?同比增长63%。这个增速意味着什么?
是销量的爆炸式增长吗?当然有关。但更深层的是——它的全产业链布局开始释放恐怖的协同效应。从电池到电机,从芯片到智能座舱,甚至自建矿产资源。每一个环节的自主化,都在提升它的盈利能力。而利润,正是纳税的基础。
8.48%。这是比亚迪税费占营收的比例。看上去不高?可别忘了它的营收基数已经庞大到令人咋舌。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辆新能源车的交付。
相比之下。上汽集团156.35亿元,占比5.22%。吉利224.33亿元,占比7.89%。数字之间的差异,不只是企业规模的差距。更是战略路径的不同选择。
上汽的传统合资板块仍在发挥作用。但转型的压力肉眼可见。吉利稳扎稳打,海外扩张迅猛。可同比下降6.2%的数据,是否暗示着某种调整期的阵痛?
北汽集团164.45亿元,占比高达11.7%。这个比例最为惊人。说明什么?它的盈利结构可能更依赖于高税负产品,或是地方性政策因素影响……不得而知。但高比例背后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长城汽车呢?83.85亿元。同比增长14%。在整体市场内卷到极致的今天,这份增长尤为可贵。它靠的是SUV基本盘的稳固,还是坦克系列带来的高端溢价?亦或是海外市场悄然打开的局面?
36.69亿元的税金及附加,加上6.67亿元的企业所得税。合计43.36亿元的直接纳税。每一块钱都来自用户对“哈弗”、“坦克”品牌的信任投票。
长安汽车只有45.03亿元?同比下降30%。这个跌幅刺眼。是主动战略收缩?还是市场竞争失速?亦或会计口径变化?
赛力斯32.82亿元。增长12%。问界M9的热销显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税收贡献。16.75亿元的税金及附加,几乎占了其一半。华为加持之外,真正的制造根基正在显现。
而广汽集团……23.80亿元。同比下降39%。这个数字让人沉默。是不是没有包含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如果是,那真实贡献或许远超想象。但如果不含,又说明自主品牌板块正经历怎样的寒冬?
缴纳企业所得税-4.45亿元?负数!这意味着什么?亏损抵税?还是大额退税?财务操作的细节之下,往往藏着企业真实的生存状态。
我们总在讨论谁卖得最多。谁的智驾最强。谁的老板最会营销。却很少低头看看——谁在真正为这个国家的运转输血。
税收。是最诚实的投票机制。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企业用税收反哺社会。
比亚迪的315亿,不是一天炼成的。是十年前押注电动车时的孤勇。是五年前面对质疑仍坚持自研三电系统的执拗。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过的通宵。
吉利的224亿,是全球化布局的成果。是收购沃尔沃后的技术反哺。是在欧洲建厂、在东南亚设线的大国企业担当。
上汽的156亿,是一艘巨轮艰难转身的决心。是从合资温床走向自主品牌创新的挣扎与突破。
长城的84亿,是一个民营车企对“专注”的极致诠释。不做轿车?那就把SUV做到无人能及。
这些数字。不是终点。而是里程碑。
它们提醒我们。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性价比”、“配置表”的浅层比拼。进入了一个综合国力般的较量——技术储备、产业链控制力、全球市场渗透、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
未来。谁掌握核心技术。谁构建起难以替代的生态。谁就能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持续输出高额税收。
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良性循环的开始。企业越强。纳税越多。国家越有资源投入基建、科研、教育。反过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辆比亚迪。一辆吉利。一辆长城。请记住——
它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
它是中国经济肌体中,一条奔涌的血脉。
是万亿GDP背后,沉默的建造者。
315亿。只是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