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澳大利亚,在对待中国电动车这事儿上,操作属实有点分裂。
政客们正扯着嗓子,跟着盟友的调子,嚷嚷着要给物美价廉的中国车“亮红牌”。
可一扭头,自家的监管部门又磨刀霍霍,准备罚几家中国车企几千万澳元。
理由你猜是啥?竟然是嫌人家在售后维修上搞“技术封锁”,钱没让大家一起赚。
这波操作,真让人看不懂。
一边嫌你车卖得太便宜,想用关税把你赶出去;一边又嫌你售后太抠门,罚你没把修车的钱分给别人。
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保护一个压根不存在的幽灵
先说这出“亮红牌”的戏。
澳洲一些政客又开始念旧经了:北京补贴产业,廉价汽车冲击市场,我们必须捍卫“公平竞争”!
听着大义凛然,可问题是,澳大利亚到底在捍卫个啥?
有家澳洲媒体说得特别狠:“我们的汽车工业,早就该进博物馆了。”
这话一点没夸张。2017年,澳洲本土最后一间汽车工厂,就彻底熄火关门了。
霍顿、福特、丰田,这些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只活在澳洲人的记忆里。
几十年了,澳洲消费者就像在捡人家的剩饭。
花着大价钱,买的却是欧美日淘汰下来的油老虎和老掉牙的旧款,提车还得排大半年的队。
所谓的中国电动车“廉价劣质”?这标签早就过时了。
但凡亲自坐进去开一圈的人都知道,从设计到智能座舱,从电池到驾驶体验,中国车企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就连福特的CEO吉姆·法利,一个出了名不爱夸对手的硬汉,试驾了小米SU7半年,竟然都舍不得还钥匙。
这事儿,简直是给那些“廉价低质”论调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卖车是交朋友修车才是真生意
就在政客们慷慨陈词的时候,另一场风暴也在悄悄酝酿。
比亚迪、长城、名爵这些中国品牌,很可能要吃一张千万澳元的罚单,折合人民币超过四千万。
这次不是因为车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车企把售后维修这块蛋糕,抓得太紧了。
这事的核心,是澳大利亚一部叫《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的法律。
说白了,就是“汽车维修权法案”。
法律规定,不管你是谁家造的车,都必须把维修需要的技术信息、诊断软件,公平地提供给所有独立的第三方修车厂。
这套中国玩法踢到了铁板
立法目的很清楚:打破4S店的垄断。
不能让你车坏了只能回原厂挨宰,消费者修车要有更多选择,市场才能活起来。
但澳洲的监管部门发现,这几家中国车企似乎没太把这规矩当回事。
车主们的抱怨也跟着来了:官方售后约不上,客服电话打不通,感觉车企光管卖,卖完就不管了。
车企为啥要把维修权死死攥在手里?
安全当然是个好听的理由。电动车的高压系统,不是专业人士瞎捣鼓,确实危险。
但更真实的原因,是钱。
汽车这行当,卖新车早就不怎么赚钱了,真正的金矿是售后服务这个庞大的市场。
一块屏幕、一套轮胎,4S店的价格比外面贵一大截,这是常识。
车企们最爱玩的,就是把“终身质保”这种好听的承诺,和“必须在官方店维保”的霸王条款捆绑。
一套组合拳下来,就锁定了你未来好几年的钱包。
这套玩法,在国内市场大家可能都习惯了。
可到了澳洲这种法律健全、把消费者当上帝的市场,直接就踢到了铁板上。
在这里,“维修权”不是生意,是一项基本人权。
一边要绿水青山一边拒收电动车
这笔四千万的“学费”,其实是给所有出海企业上了一堂全球化公开课。
出海,不是把东西卖出去那么简单,你得学会读懂并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和消费习惯。
一边是对售后维修立法严防死守,另一边又是对整车进口搞保护主义。
澳大利亚的政策,显得无比荒诞和自我矛盾。
更讽刺的是,澳洲政府前脚刚喊出宏伟的气候目标,后脚就要把普通家庭最容易负担的绿色交通工具给挡在门外。
这不等于亲手剥夺了自己国民,用最实惠的价格,享受世界顶级清洁技术的机会吗?
有篇评论说得特别到位: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北京。
而是来自某些人打着“忠诚”的幌子,逼着澳大利亚人花更多的钱,去买更差的车。
仅仅是为了在一场大国竞争的戏剧里,扮演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结语
真正的考验,是政策制定者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让生活成本降下来,让清洁技术普及得快一些,让消费者的选择多一些。
当加油站的价格牌再次跳到每升2澳元时,那些满嘴“忠诚”和“安全”的政客,会为每一个愁眉不展的家庭,掏一分钱的油费吗?
这个问题,恐怕才是无数普通澳洲人最真实的心声。
他们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站队,而是摸得着的幸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