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9月能卖出44万辆车,我倒觉得压力要大些。摆在面前的事实是,去年同期都还不到30万辆,今年一口气翻到40多万辆,增长率40%以上——这比例,连我这个天天看车、研究供应链的都觉得惊讶。你问我怎么想到的?当时一瞧数据就觉得,差不多每个月都在九连涨,不可能全靠运气,背后一定是产品力和策略都在提升。
说一句题外话,有次我和一个修理厂的师傅聊天,他随口说:你看,上汽的车,保养不用太费劲,技术和质量总比十年前稳得多。来,他这话反映的不就是一个现象?自主品牌在技术水平、可靠性上都大步迈进了,从铺货到售后,可能都比之前更职业化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达到了64%,这个数字其实挺厉害的。比起几年前,可能还在50%徘徊,现在直接飙到六成。为什么?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主品牌不断推新、搞差异化,像上汽推出的智己、荣威、MG这些,各有侧重。二是用户对国产车的认知逐渐改观——不再是只追便宜,也开始追质感和科技感。
但我又想说,别被数字表象迷惑吧。毕竟,10个看车的朋友,至少有7个还是在等价格再入手,毕竟预算有限,谁不想买个面子和里子兼得的车呢?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咱们行业的成长,像是喝浓咖啡,苦涩中带点甜。
新能源创纪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19万辆,真是连续创历史新高。这里面我猜测,主要因为政策支持和供应链成熟了点——虽然我知道,供应链的瓶颈还存在,比如芯片、动力电池都还不算扁平化。没细想过,新能源车的毛利是不是在逐步降低?毕竟,成本在涨,补贴在减少,恐怕像我这样算段账的人,都得心里打个问号。
说起新能源,如果让你猜猜,上汽新能源的成本占比到底是多少?我估算,电池、驱动、电控大概占了总成本的40%左右,这还不算研发、营销和渠道费。比起燃油车,虽然整体成本下降了,但利润压得更紧了。你知道他们的套路么?就靠规模效应,打价格战,吸引用户——但会不会长远影响到车的质量呢?这是个问号。
去年,我还记得朋友和我吐槽,买车像赶集似的,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好烦。其实有时候想,买车不该像打打地鼠一样,盯着抬头的优惠和促销,车的实际品质才更重要点吧?近期听到,一些销售跟我说:你别看车款多样,真正能用个10年的,还得看底子。这句话让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是品牌在沉淀,还是技术在深耕?或者说,两者还都还不够深。
再说渠道的话,你觉得上汽这么轻车熟路地布局,能不能真想到消费者的心?我以前问过一个销售,他说:最重要的是让用户觉得,买车比买手机还方便。这话说得容易,但实际上很多人买完车,发现流程还是繁琐——验车、贷款、保险,一堆细节要搞清楚。渠道和用户心理,永远都是抛锚点。有时候我就想,能不能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去让买家觉得这次没亏。
讲到研发,从行业角度讲,研发就像是在做化学实验。你试错,少点胆量,可能就 experiment 失败了。各种供应链配合,像我喜欢比喻的:就像拼装拼装拼装,最后拼出一个能跑的东西。这也让我觉得,研发要有前瞻性,但现实不能太天马行空,否则最后只会换个品牌广告冒出来,空有一堆未来车。
有个细节我没说:目前市场上,像上汽这类大品牌,靠的是既有车系不断优化,特别是在用户真实反馈层面。前阵子一朋友买了个MG,一个月下来,反映后排空间略紧张,导航不准。我说:这不奇怪,毕竟车子不像手机,升级比快。调试、优化、迎合市场,才能持续火下去。
啊,说起火不火,我还在琢磨:会不会以后车变越科技越多越越越复杂,反而不如简单、耐用?也许会吧,只是我没那么快相信真能无脑放电的智能到底多靠谱。那你说,智能家居搞得火爆,但其实都依赖电力、网络,出了点问题就崩盘。我就琢磨,这点能不能用在汽车建模上?不一定,有没有可能,未来车更像手机,呼叫、控制一气呵成——哎,题外话了。
汽车行业,啊,真是个东西,早几年,你还能用代理、代理商搞出点干货,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机会其实已经变了。你问我,行业下一步会怎样?我想,还是得看供应链能不能稳住,技术能不能持续迭代,以及用户的心理能不能被打动。光靠这个销量之后的那点利润,未必能撑多久。
明天就想问:你觉得,下一个爆款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像上汽的新能源一样,从卖得多变成用得久?还是,还有更硬核的可能?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