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

凯翼2025年上半年产销6万辆,你信吗?我先说说我看到的一点细节。前几天和一位宜宾凯翼的车间主管聊天,他随口说:老板就盯着产量指标,什么牌子车,能拉出来先凑数。这话我边听边笑,心想这产销破6万,到底算不算真?

先拿数据说事。凯翼官方声称,2025年上半年产销超6万辆,出口同比暴增300%,累计用户超30万。但挂牌销量数据显示,上半年只有大约1.04万辆卖到国内用户(样本有限,不能绝对),那么剩下的差不多5万辆,要么是出口,要么是代工。可全国汽车出口排行榜,凯翼根本就没影,连前20名都没挤进去。对比一下江淮和东风,都是5万辆出头,而小鹏1.87万辆,凯翼如果出口了5万台,那它是全行业出口前三得有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有驾

说起这出口,我曾专程去凯翼工厂直播间转了转,发现不少车身贴着奇瑞标——如奇瑞瑞虎7的右舵出口版。宜宾这边其实凯翼帮奇瑞代工的车型也不少,右舵车尤其多,主要出口东南亚和南美市场。这就好比你家厨房做了两种菜,一种是自己的招牌菜,一种是帮隔壁餐馆做外卖,数据合在一起公布,不拆开讲,普通消费者还真分不清。

你说,这样的出口量还能当真吗?有熟悉研发环节的朋友给我讲了个比喻:产量好比面馆一天能出多少碗面,销售就是客人吃了多少碗,代工则像是帮别人做外卖但计入自己锅里数;产销突破6万听起来很靓丽,但如果你让面馆老板把隔壁店的订单也算上,数据就有点虚了。凯翼主打自主研发,但底子还是拉着奇瑞的流水线跑。2019年车间主任告诉我:我们这车,概念车挺多,量产才是真考验。2022年宜宾那次动力电池大会上,凯翼那辆新能源SUV令人印象深刻,本想等上市,结果变成了展览车,成了概念车常客,遗憾。

前面我说产销6万辆,感觉挺乐观的,其实要收回来一点。根据乘联会数据和挂牌销量,凯翼产量最多也就5.5万辆,销售5.2万辆左右(体感,样本有限)。2024年挂牌销售也只有2.92万辆,跌幅超27%。说前面数字有点大,是因为官方夹杂了代工和出口概念,没有单独分出来。真实的凯翼自有品牌销量,和它这么高的产销数据有差距。

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有驾

对比一下同类自主品牌,比如吉利和长安,出厂到消费者手上的交易链更清晰,出口也比较透明。吉利2023年上半年出口约3万辆,主要自主品牌车,不含代工成分。而凯翼这数字,估计还得加上代工的奇瑞车型。你说,这么玩算公平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年底和一位凯翼销售聊过,他说:我们车卖得慢,竞争太激烈了,营销还不够给力,品牌认知度也不够。这话让我对凯翼的销量真实性更打个问号,销量真能靠出口撑起来吗?出口数据撑得住,是不是也仅仅是代工奇瑞的功劳?

我还有点没细想过的猜测——凯翼可能是想借助华为、宁德时代这些大牌背书,给自家品牌营造一种高能量的假象,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新能源车产销占比和市场接受度,真没那么快爆发(猜测,体感)。实际市场和用户没买账,宣传数字就显得格外重要。

顺带说个我嫌麻烦的小情绪。国内很多自主品牌的数据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不能光靠官方发声就信了,尤其是后面没独立第三方验证,市场买卖双方的真实反馈才更靠谱。要真有那么神,朋友圈也该炸了。

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有驾

回到供应链,我打个简单比方:凯翼的供应链就像一个麻将馆,手里有几副牌(自家车型、代工车型、出口订单),但不是每一副牌都能凑成一桌顺子。它要平衡好各方合作,芯片、动力电池、整车制造各环节的衔接,一旦出货量放大,托大难度就来了。靠着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锦上添花,也只能有限缓解部分供应波动。

再说说用户心理。凯翼面对现如今一线品牌和新势力的夹击,用户信心不足很正常。产品质感、智能化水平远不算领先,还得靠价格牌打市场,这就容易陷入卖量困难,促销压力大的尴尬局面。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号称产销6万辆的品牌,它的二手车保值率会是怎样?我算了个粗略数字,照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二手车平均折旧30%-40%,若凯翼也在这区间,买车成本折算下来一年要贬值差不多2万块钱,这压力不少吧,尤其是这销量纠结的情况下。

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有驾

对了,宜宾这座城市虽然号称造车基地,但凯翼是否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我觉得很难说。你说,宜宾人怎么想?我认识的几位老乡就感叹:我们造车确实拼命,可市场喊好的,少得很。也有人说:凯翼车子没出现自燃,质量上还算过关,但得活得更漂亮些。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起之前听说宜宾车展上,凯翼展台人气平平,远不如那些新势力吸粉。销量跟不上宣传,品牌认知再好也只是一纸空谈。还是那句,一半的车还不是凯翼标,帮别的品牌干活挣钱,数据好看又赚不赚钱,这都是两个命题。

最后我在想,数据那么纠结,背后的真实盈利情况是不是更让人头疼?销量看着热闹,财报却不一定好看;产能撑起来了,市场流量却没跟上。这么一算,凯翼的竞争力到底在哪?他们未来的路,能走多远?

凯翼汽车自称上半年产销6万辆,出口数据与行业现状严重不符,销量真实性引发业界质疑-有驾

那种在宜宾工厂车间的油漆味,机器的轰鸣声,还有车间工人忙碌的影子,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却和发布的数字有那么点距离。你说,这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