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咱们老百姓聊起买东西,都讲究一个“性价比”,都想花最少的钱,办最漂亮的事。
可您听说过吗?
现在有一群年轻人,把这个理念玩到了极致,他们不去看金店,也不去股市里折腾,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汽车市场里一个听起来有点悬乎的角落——新能源“烂尾车”。
一说“烂尾”,大家伙儿脑子里第一反应肯定是那些盖了一半就停工的楼盘,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怵。
但是,当这个词跟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居然成了不少年轻人眼里的“宝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事儿还得从咱们国家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说起。
那真是叫一个风起云涌,数不清的新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个个都说自己技术领先,要重新定义汽车。
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激烈,浪潮来了,把大家一起推高,可浪潮退了,才能看清楚谁是真正有实力的。
结果就是,一些曾经名声响当当的品牌,比如像威马、高合、天际等等,没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里撑下来,陆续遇到了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直接就倒闭了。
企业是倒了,可他们留下了一批崭新的库存车,这些车很多都是当时为了打开市场、吸引眼球而造的顶配车型,用料特别足,配置特别高。
就在很多人为这些品牌的倒下感到惋惜的时候,一群嗅觉灵敏的年轻人却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去官方的4S店,而是在小红书、闲鱼这些社交平台上到处打听,求购这些车企留下的“遗珠”。
他们图的不是别的,就是图一个“物超所值”。
在他们看来,车企的品牌故事、未来规划、甚至是售后服务,在巨大的价格优势面前,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他们追求的是最实在的东西:用买一辆普通家用车的钱,享受到豪华车的配置和体验。
咱们举个例子,您就能感受到这股风潮有多实在了。
就说极越07这款车,正常上市的话,一辆高配车办下来差不多要二十一二万。
可是在车企经营状况不明朗之后,这批还没来得及大规模销售的车,在一些渠道里价格直接“腰斩”,十四万左右就能拿到手,如果手里有旧车置换,甚至十三万出头就能开回家。
十三万块钱,在传统汽车市场里,可能也就买一辆合资品牌的入门级小轿车。
但在这里,您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宁德时代产的100度大电池,意味着续航里程非常扎实,跑个长途心里不慌;是高通目前最顶级的8295芯片,让车里的那块大屏幕用起来跟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一样流畅,不卡顿;还有通常在几十万的性能车上才舍得用的双叉臂悬挂,这让车子开起来更稳,操控感更好。
这些核心的硬件,在主流品牌的热销车型上,至少要贵出十万块钱。
成都一位姓Sion的车主就算了一笔账,他拿着十三四万的预算,把市面上的车都对比了一遍,最后发现极越07在配置上简直是“降维打击”,于是毫不犹豫地就买了。
另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高合汽车。
这个品牌当初以设计前卫、特别是那个像翅膀一样打开的车门而出名,新车价格动辄三四十万,是国产高端电车的代表之一。
当高合“爆雷”的消息传出后,市面上立刻出现了一批准新车或者库存车。
原价三十四万的HiPhi Y,有的车商报价直接降到了十七八万。
一位姓赵的车主,就花了十五万块钱,收了一台。
他觉得开这车出门,回头率比开朋友的奔驰还高,特别有面子。
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发现高合的手机APP居然还能正常使用,远程开个空调、锁个车门都没问题,这感觉就像是中彩票一样,捡了个大便宜。
这种消费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对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老一辈人眼里,买车是件大事,一辆车可能要开上十年八年,所以品牌的可靠性、保值率是首先要考虑的。
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电动汽车,它越来越像一个大号的电子产品。
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今年的顶配,可能过两年就成了中等水平。
所以,很多年轻人心里默认一台电动车的“黄金使用期”也就是三到五年。
既然迟早都要换,那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笔地花在品牌溢价上呢?
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配置单,只要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没问题,能安安稳稳地开上几年,用有限的预算换来更高的享受,这笔买卖在他们看来就是划算的。
有买家,自然就会有卖家。
这股“抄底”热潮甚至催生出了一条新的生意链。
一些以前在汽车品牌做销售的人,凭借自己的人脉和信息渠道,干脆自己出来单干,成了专门倒腾这类“烂尾车”的二手车商。
他们在全国各地从停产的工厂仓库或者退网的经销商手里低价收车,然后再通过社交网络卖给有需求的年轻人,赚取中间的差价。
在他们看来,这事儿挺好,车子与其在仓库里放着生锈,还不如流转到需要它的人手里,车企能回笼一点资金,买家得到了实惠,自己也赚了钱,一举多得。
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选择这种极致性价比的背后,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售后服务。
车企一旦停摆,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也就跟着瘫痪了。
这就意味着,你的车成了“孤儿车”。
日常的小剐小蹭还好说,随便找个修理厂都能处理。
但万一出了需要更换特定零件的事故,那麻烦就大了。
因为厂家不生产了,市面上根本找不到新的原厂配件。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网上到处找,看有没有同样车型的报废车拆下来的“拆车件”。
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因为零件稀缺,价格可能比正常的时候还要贵。
除了硬件维修,软件问题也同样让人头疼。
现在的新能源车,智能化程度很高,很多功能都依赖于厂家后台服务器的支持。
一旦厂家停止运营,像远程控制、在线导航、音乐娱乐这些功能可能就用不了了。
之前就有威马的车主遇到过这种尴尬,公司出问题后,车机系统基本瘫痪,最后还是靠车友群里懂技术的人分享了一个破解软件,才勉强能用。
但这种非官方的软件,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
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隐患,就是汽车保险。
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会进行风险评估,像这种生产厂家已经倒闭的车型,在他们系统里会被列为高风险车辆。
因为一旦出险,维修成本和配件来源都无法确定。
所以,车主在给这些车买保险或者续保的时候,很可能会被直接拒绝,或者被要求支付比正常车辆高得多的保费。
如果真的不幸被拒保,那就等于是在“裸奔”,一旦在路上发生任何事故,所有的经济损失都得自己承担。
到那时候,当初花十几万捡漏买来的“宝贝”,就可能瞬间变成一个“修不好、卖不掉、开不了”的烫手山芋。
所以说,追逐这种“烂尾车”的风潮,究竟是一次精明的抄底捡漏,还是一场赌上运气的疯狂冒险,其中的利弊得失,确实需要每个想要尝试的人自己想清楚、衡量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