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伙儿一聊起新能源车,心里头最犯嘀咕的是啥?
恐怕十有八九都绕不开那块安在底盘上的电池。
平时开车,心里总得惦记着点事儿:“今天这大太阳底下充电,电池会不会太热了?”“前面那段路积水挺深,开过去会不会有事?”“万一没看清路,磕了底盘,这电池可金贵着呢,会不会出问题?”这些担心真不是咱们小题大做,毕竟过去偶尔看到的一些新闻,确实让很多人对电池安全这事儿心里没底。
其实,咱们老百姓买车图个啥?
不就是图个方便、省心嘛。
谁也不想天天跟个专家似的,时刻盯着手机APP看电池状态,更不想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里开车还提心吊胆。
大家伙儿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开新能源车能跟以前开燃油车一样,心里踏实,说走就走,不用顾虑太多。
可要让这份“踏实”落地,就要求那块电池得是个“全能选手”,无论是在酷暑严寒,还是风霜雨雪,甚至遇到些磕磕碰碰,都能保持稳定可靠。
这对于整个汽车制造行业来说,一直是个不小的难题。
最近,领克汽车带着它的新车型领克10 EM-P和一块被称为“金砖电池”的新产品,进行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公开测试,可以说,它不只是想证明自己有多安全,更是想给整个行业的安全测试标准打个样,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安全应该是啥样的。
以前,很多车企展示的电池安全测试,咱们外行人看着热闹,但内行一看就知道,里面多少有些“应试教育”的成分。
它们要么只拿一个最小的电芯单元来做实验,要么就是测整个电池包,但测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理想的条件,比如把电池的电都放光了,或者不给电池任何工作压力,在空载状态下进行。
这就好比是让一个运动员在风平浪浪静的室内游泳池里测试他的抗风浪能力,这显然不能完全反映他在真实的大海里会遇到什么情况。
领克这次就彻底换了个玩法,他们搞的是一个从“电芯”到“电池包”再到“整车”的全方位、一条龙的考验。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电池包始终是满电状态,这就完全模拟了我们日常开车时电量充足的真实场景,难度和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为了让大家信服,他们还请来了国家级的权威检测机构——中汽研的专家们全程在场监督,确保所有数据都真实可信。
这场测试可以说是一关接一关的“魔鬼挑战”。
首先,他们把一个充满电的电池包,直接扔进了一个混着泥浆、含盐量高达3.5%的水池里,这浓度基本上就跟海水差不多了。
就这么足足浸泡了48个小时,也就是两天两夜。
这个测试模拟的是什么呢?
就是车辆在沿海地区或者冬季撒了融雪剂的城市,不幸遇到深度积水,甚至长时间被水浸泡的极端情况。
结果捞出来一检查,电池的绝缘性能完好无损,别说起火爆炸了,连一点漏电的迹象都没有,表现非常稳定。
紧接着,这块刚“泡完澡”的电池,又被拉去“蒸桑拿”,在4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里静置了12个小时,这完全就是夏天车辆在户外暴晒后的真实写照。
然后,立刻对它进行大电流的快速充电和放电。
这一下就解决了很多人夏天充电时的焦虑,怕电池过热影响充电速度和安全。
测试结果表明,即使在高温炙烤之后,它的充放电效率依然非常稳定。
还没完,接下来是更刺激的托底刮底测试。
他们用一个直径15厘米的实心钢球,以将近40公里的时速,从电池包底部狠狠地刮过去。
这就好比我们开车时,没注意到路上的大坑或者凸起的井盖,直接一下磕了上去。
这种冲击力对底盘电池的考验是巨大的。
结果,电池包的外壳非常坚固,没有出现破损。
除此之外,还有在35厘米深的水里模拟颠簸路面行驶,以及用外部火焰持续烧烤超过两分钟等等,每一项测试,这块“金砖电池”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如果说上面的测试已经足够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项目,可以说是直接挑战了大家对电池安全最深的恐惧,那就是“热失控”测试。
这在行业内也是头一次这么做。
所谓“热失控”,简单来说就是电池内部发生连锁反应,温度急剧升高,是导致电池起火最主要的原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热失控”就约等于“危险”。
传统的测试,一般是用一根针刺入电池的某一个点,来诱发热失控。
而领克这次的测试,可以说是“加倍的残酷”。
他们用了两根更粗的特制钨钢针,从两个不同的位置,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同时刺入充满电的电池包内部深处,就是要人为制造一个最极端、最不利的内部短路条件,强制引发多个电芯同时发生热失控。
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看到了这套系统的真正实力。
几乎在热失控发生的一瞬间,车辆的整套应急系统被精准地激活了。
首先,电池包上的防爆阀自动打开,将内部瞬间产生的高压气体安全地排出去;同时,四个车门立刻自动解锁,门把手也随之弹出,为车内人员留出了最宝贵的逃生通道;车内的大屏幕和车外的应急双闪灯、警报声也同步启动,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周围发出警报。
更让人安心的是,不到一秒钟的时间,车辆的后台云端服务就收到了警报,并立即通过手机APP将紧急情况推送给了车主。
这一系列流畅的联动反应,证明了这台车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最坏的情况,并准备好了一整套应急预案。
而热失控发生之后的结果,更是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整个过程中,车内和车外都没有出现任何明火,监测仪器显示,车内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都远低于会造成伤害的标准,氧气含量也保持正常。
这意味着,即使电池内部发生了最严重的热失控,车内的环境在短时间内依然是安全的,乘客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离开车辆,不用担心会有中毒或窒息的风险。
在测试结束后,这辆车又被静置观察了24小时,车内温度最终降回了正常室温,没有出现任何复燃的迹象。
这个测试结果有力地说明了一件事:热失控虽然可怕,但通过先进的技术,是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它并不一定就等于无法挽回的灾难。
能做到这样的安全水平,背后依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这块“金砖电池”之所以这么硬气,是因为它从里到外都下足了功夫。
比如,它的外壳箱体和底部的护板,用了一种全新的、更耐腐蚀的铝合金材料,比传统材料的抗腐蚀能力提升了五分之一以上。
在密封设计上,它采用了五重防护措施,密封性能做到了国家标准的48倍,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能在咸泥水里泡两天都安然无恙。
而在内部结构上,它的“八维防护设计”更是关键。
电池包底部有厚达14毫米的多层防护结构,就像穿了一身厚厚的铠甲;侧面的箱体结构经过特殊设计,能确保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外部物体不会侵入到内部伤及电芯;每个电芯之间,都用了航空级别的隔热材料,就像给每个小电池单元都建了一道防火墙。
这样一来,即使有个别电芯出现问题,热量也不会迅速传递给旁边的“邻居”,从而有效地阻止了热失控的蔓延。
这种层层设防、环环相扣的设计,才最终构筑起了这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并且,领克的安全理念也不仅仅局限于一块电池,而是扩展到了整台车。
比如它搭载了能在紧急时刻帮助驾驶员连续躲避障碍的智能系统,还有响应速度更快的刹车系统和能够在湿滑路面上提供更好稳定性的四驱系统,从主动预防到被动保护,全方位地为每一次出行保驾护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