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下,日本面临一个挺实在的问题,可偏偏他们一点儿也不想接受。
曾几何时,日本车是许多国家的首选,也是和德系车在质量和服务方面一较高下的全球竞争者。
可巧新能源崛起一出,日本车企却屡屡失去良机,而德国车企则是在经历一些坎坷后依旧保持稳步前行。
都拥有一流的技术实力,可偏偏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走出了不同的路,难道是燃油车时代的成功经验变成了转型的绊脚石?还是对中国这个全球关键市场的判断出了点偏差,搞得胆战心惊?
新能源时代的“累赘”
当年,日本车企之所以能利用丰田和本田在全球横扫,是靠一套“垂直整合”的猛招。当时他们不仅仅是在造车,还把汽车马达、车窗玻璃,甚至座椅的技术全部都抓在自己手里,真是狠得很。
这种方式优点太显而易见了:不仅能把成本压得更低,质量控制也狠死了。就像丰田的“精益生产”一样,每一颗螺丝钉都在自己手里,特别是在燃油车技术还算稳定的年代,这简直是以一敌百。
这在当时欧洲市场可是挺流行的,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厂商,他们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径,那就是“模块化平台”。
像大众以前搞的MQB平台,就挺有名的,这个平台一搞,能衍生出各种车型,比如轿车、SUV、MPV,换个品牌不同级别都能用上。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不够细腻”,但谁都没想到,这竟然为后续的电动化趋势埋下了伏线。
模块化的关键在于“灵活匹配”,到了推出电动车的时候,只要把燃油动力的模块换成电池和电机,就能迅速搞出新车型,省了不少从头开始的麻烦。
日本车企的“垂直整合”在稳定阶段可是绝招,不过一遇到产业变革,它反而变成了拖累。
他们在燃油车整个产业链上投入了几十年的真金白银,要是一转做电动车,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变速箱技术就得算是白费了。
这种“沉没成本”的压力,搞得他们在转变方向的时候,总是摇摆不定,踌躇不前。
跟他们相比,德国的汽车厂家早些年没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一个项目上,这样一来,模块化设计的弹性反倒变成了一个大优势。
就像走路一样,习惯了直线走的人,要突然转弯总觉得慢半拍;而平时就灵巧变道的,面对岔路自然会更加淡定从容。
所以,当新能源时代一到,德国大概还能趁着顺风车走上一段,而日本就得重新开路,从头走起啦!
新能源核心战场
世界新能源市场的重心在哪?不用怀疑,肯定是中国啦!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了40%,意思就是每卖出10辆车,其中有4辆是新能源车型。
在这个市场上,选哪个其实几乎决定了车企的未来走向,而日系和德系车企的表现,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德国车企早就洞察到中国市场的套路:搞电动车得先把供应链打好,本地化也是关键一步。
像大众早在2018年就跟宁德时代联手建电池厂,目的就是把电池的花费压得更低。
宝马、奔驰也都陆续把电动汽车的研发基地迁到咱们中国,特别是根据咱们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调试调整车载系统和续航配备,真是挺贴心的。
拿大眾ID.3來說,起初因為車機不好用,銷量拉胯,後來迅速進行迭代改善,如今月銷能穩穩在一萬輛以上。
宝马iX3自己真是火得不行了,成了高端电动SUV的宠儿,到了2024年,销量直接突破了8万辆大关。
至于日本车企,感觉就像没摸清中国市场的套路似的,总是差那么点火候。
他们全力投入氢能源领域,特别是丰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了超过60%的氢燃料电池相关专利。
这个技术虽然挺有看头,但问题就是中国压根没在氢能源这块儿多下功夫。
到2024年底,全国大概有200多座加氢站,充电桩倒是超过了400万个。要是消费者搞了氢能源车,可去哪儿加氢?
看看日系的电动车,基本上要么续航跑得不够长,要么外观设计不太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今年全年的销量加起来还比不上大众ID系列一个月的销售量呢。
由此可见,日本其实并不太了解我们,中国市场一直不是个“技术比拼的战场”,而是个“需求匹配的舞台”。
消费者关注的并不是“最新的技术”,而是“操作方便、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的商品”。
就算一开始技术没到特别厉害,德国车企也都乐意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日本车企一直坚持“我技术好,消费者自然会认可”的想法,可是在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时代,这种想法基本行不通。
“技术极致”到“战略适配”
如今,日德两国车企的处境其实主要不在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在战略眼光上的差异。
现如今,日本车企太迷恋“技术巅峰”,总觉得只要把一项技术搞到极致,就能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燃油车时代,正是靠着发动机技术的强大,才让他们有机会击败了美系车。
到了新能源时代,产业的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靠单纯的技术突破取胜,而是讲究整体生态的协同竞争。光有一项厉害的技术没用,要跟得上政策的潮流、供应链的步伐,还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站稳脚跟啊。
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强项,正是他们在“战略匹配”上的优势。
他们没陷在过去燃油车技术的优势里,而是早就看明白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就算中间走了点弯路,方向还是没错的。
更关键的是,他们明白“开放合作”这点:不用非得自己生产电池,选择跟宁德时代合作,也不一定要亲自搞车机,还会和中国的科技公司搞合作。
这种“不过追求整个产业链的垄断,只专注于核心环节的掌控”这个思路,反倒更符合新能源时代的竞争需要。
实际上,这件事给所有行业都敲响了警钟:没有啥能一直靠成功经验走天下,只有不断适应产业的整体走向才是王道。
其实,日本车企在燃油车盛行时期之所以能混得挺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运营模式和那个环境很对路;可到了现在遇到麻烦,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曾经的成功经验当成了必胜秘籍,死死绑住了自己。
德国车厂的转型虽说不算十全十美,但至少做到了一点,就是没有让过去的成就给束缚住自己。
将来汽车界比拼的,可不是谁拥有的专利多少,而是哪个能更迅速地迎接变化、调整策略更得心应手。
结语
汽车行业的变革还在持续进行,日德车企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在新能源的今天,坚持固守从来不是优点,“灵活”和“适应”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没有哪家企业凭借“回顾过去”就能赢得未来,能紧跟时代步伐的,永远是那些愿意舍弃过去、迎接变化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