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件大事儿,估计不少朋友都听说了,就是小米汽车和咱们国产老牌新能源小鹏汽车来了场“神仙打架”。
这事儿得从两个月前说起,当时小米汽车刚发布,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光说不练的“PPT造车”,搞了个特别狠的测试,叫24小时耐力挑战赛。
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开车,累了就进服务区歇歇脚那么简单。
你想想,一辆车,在专业的赛道上,不间断地跑上整整一天一夜,这得多考验车子的本事啊。
当时小米的SU7拿出的成绩单,可以说是相当亮眼了。
它在24小时里头,总共跑了3944公里。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给您打个比方,这差不多是从咱们国家最北边的黑龙江漠河,一口气开到最南边的海南三亚的距离,而且中间几乎没怎么停歇。
更厉害的是,这个成绩一下子就把之前的纪录保持者,像保时捷的Taycan和奔驰的一款概念电车都给比了下去。
这一下子,可算是给咱们中国制造长了脸,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小米造车的硬实力。
这个测试到底难在哪儿呢?
咱们普通人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它要求车子得一直保持在时速210公里以上的高速跑。
咱们平时上高速,开到120公里/小时都觉得风驰电掣了,210公里/小时那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就是贴地飞行了。
车子长时间这么跑,对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压力是巨大的,就好像让一个运动员不停地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其次,就是充电和续航的平衡问题。
电动车嘛,总得充电。
在这24小时里,你充电花的时间越长,在路上跑的时间就越短,总里程自然就上不去。
所以,这就要求车子本身的续航能力要强,一次充电能跑得够远,减少进站的次数;同时,充电速度还得特别快,最好是“嗖”一下就充满了,赶紧上路接着跑。
这就好比咱们手机,谁不想要一个电池耐用、充电又快的呢?
再有就是散热,这一点特别关键。
你想啊,车子一直在高速飞奔,电机在拼命工作;充电的时候,又是超大电流往电池里灌。
这两个过程都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车子就跟发高烧一样。
如果这个“烧”退不下去,系统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自动限制车子的性能,让你跑不快也充不进电,那比赛也就没法继续了。
所以,一个强大的散热系统,就像是给这辆极限狂飙的猛兽配上了一个冷静的“大脑”和高效的“空调”。
小米SU7就是扛住了这几大考验,才创造了那个了不起的记录。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别的车敢来挑战了。
可谁能想到,就在大家还沉浸在小米的胜利喜悦中时,小鹏汽车带着全新的P7,悄悄地来了。
就在前几天,小鹏官方宣布,全新的小鹏P7同样完成了24小时耐力挑战,最终成绩是3961公里!
不多不少,刚刚好比小米SU7多了17公里。
这17公里,听起来好像不多,但在这种极限对决里,每一公里的超越,背后都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我们来看看小鹏是怎么做到的。
根据公布的细节,小鹏P7的测试条件甚至更苛刻。
它在赛道上需要保持的时速是223到228公里/小时,比小米测试时的速度还要高。
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对电量的消耗也就越厉害。
更绝的是它的充电策略,每次进站充电的时间被严格控制在12分钟,就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充进去足够跑120到130公里的电量。
在整个24小时里,这样“跑半小时、充十分钟”的循环,小鹏P7总共重复了33次。
这简直就是魔鬼式的挑战。
连续33次的快速充电和高速放电,对电池的考验是空前的。
这说明小鹏P7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和电池热管理系统确实有两把刷子,不仅能让电快速“吃”进去,还能保证电池在反复折腾下性能不衰减,始终保持“冷静”。
这17公里的超越,正是这些技术细节上一点一滴优势累积起来的结果。
最有意思,也是最让人觉得心里暖和的,是这件事发生之后,雷军和小米汽车的反应。
按理说,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记录这么快就被人破了,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
但雷军和小米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反而是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向小鹏表示了祝贺,还说了一句特别有格局的话:“我们一起努力,不断用严苛的标准打磨好产品,共同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句话一出来,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这已经不是两家公司之间简单的你输我赢了,而是一种“战友”之间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氛围。
他们都明白,真正的对手不是身边的朋友,而是过去的自己,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望尘莫及的国际汽车巨头。
小米用一个惊人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电车的实力;小鹏紧接着用一个更高的成绩回应,意思是“我们还能更强”。
这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才是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能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就像班里的两个学霸,平时都暗自较劲,都想考第一名,但当其中一个取得了好成绩,另一个会由衷地为他高兴,然后回去更努力地学习,争取下次超过他。
正是这种氛围,才让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好。
今天的小米和小鹏,展现的就是这种中国企业之间最美好的关系。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各自产品的技术水平,也共同把“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逼着厂家拿出更好、更可靠、技术更先进的产品来,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用车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