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跃那天在港交所敲锣的样子,我一直记得——手稳得跟跑了几十年长途的老司机似的,眼神里是准心对着未来的那种冷静。
但如果你站近一点看,他鬓角那些银白绝不是为了“总裁范儿”染出来的,那是二十多年资本马拉松留下来的印迹,一根一根都是熬夜和会议换来的。
铜锣声响起的时候,大厅有人以为这是终点,其实更像他刚给发动机换上新涡轮准备再飙一次,只不过这次路上的坑比之前更多,连导航都没法提前预警。
时间往回拨,我翻奇瑞旧档案时还停留在1997年的芜湖郊外,那片地真的是荒滩,风吹过来带着湿土味。
第一辆车下线的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敢想能有一天爬到全球乘用车第十一的位置,总销量超过1300万辆。
这一路走下来,不是直道,而是泥潭、弯路、差点摔断腿又爬起来——六次IPO冲刺失败,每一次都有不同剧情:股权纠缠成麻花、金融危机砸场、多品牌战略失控、新能源资质卡死……每一种理由都够拍一部国产汽车圈年度大戏。
真正让齿轮重新咬合,是2023年的股权重组。
芜湖国资委全资控股,把那个悬了多年的“大股东是谁”的问号彻底擦掉。
这事就像修发动机,你不先把积碳刮干净,再怎么踩油门也只是在原地吼。
同一年奇瑞卖出229.5万辆车,其中海外市场贡献978.68亿元,占总营收近四成,还连续22年出口量居中国自主品牌第一,这些数字直接让投资人的瞳孔放大,不再只盯着国内新能源热闹场面看笑话。
今年2月,第七次递表港交所;8月备案通过;募资91.45亿港元刷新港股车企纪录,高瓴HHLR、景林资产等13家基石投资者站台。
开盘价瞬间飙到34.2港元、市值逼近2000亿,那阵风大的甚至能吹动隔壁茶水间里的日历页。
不过资本喜欢故事,更爱稳定现金流,这才是真考验,因为谁都知道热度退去后留得住才算本事。
招股书里写得很清楚——钱分三条主线烧:全球化、新能源、智能化,各占35%、25%、20%的比例。
他们现在五个品牌矩阵(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燃油车收入还占63%,但新能源已经从两年前的13%涨到了27%。
速度快,但在电动车赛道上还没到狂奔级别。
不过节奏他们显然摸到了,比如智界与华为合作的新版本上市后,让其他产品线主动让位,这是典型押注核心技术打法,有点赌徒推光筹码压最后一局,但至少这次牌面好看。
全球化布局他们玩的是老谋深算,本地造厂降低关税,从中东到拉美。
今年8月单月出口12.9万辆,相当于每21秒就有一台跨境,如果脑补一下机场行李传送带上的轿车版画面,就知道这个频率有多疯。
当然,新兴市场虽香,也暗藏汇率波动和政策变化这些暗礁,一旦撞上可能比国内竞争更疼。
研发投入也是关键牌。
从2022年至今累计超240亿元,“鲲鹏动力”覆盖发动机、电驱、电池安全等全栈体系,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领域不断叠加功能。
我猜尹同跃心里明白,没有技术护城河,再大的融资额也是短命繁荣。
他经历过多品牌战略时期烧钱却没产出的痛苦,所以现在精简聚焦,把枪口对准新能源与智能化方向,这种转向其实比外界看到的勇敢,因为它意味着割掉部分曾经赖以生存的业务习惯,而团队内部一定有人对此心怀抵触——这种博弈不会写进新闻稿,却左右着接下来几年的走势。
传统燃油巨头转型做纯电,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惯性与外部压力双杀的问题。
在特斯拉、小米这种跨界玩家早已蹲守流量入口的大环境下,奇瑞必须同时学会讲好故事和造好产品,否则上市只是漂亮烟花的一瞬,很容易被下一波热点淹没。
我反倒佩服他们设定2025年新能源占比超30%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封写给过去自己的告别信,说我们不会再固守原来的舒适区,即便过程伴随疼痛感,也要硬着头皮改造身体结构。
如果打乱时间轴来看,会发现很多关键节点并非按计划发生:2019年混改后资金链断裂,中途掉队;新能源营收曾腰斩至51亿元,却靠新品迅速回血。
这些曲折,比任何宣传片都真实,更接近普通企业家的日常状态——今天被现实掐脖子,明天找到呼吸管继续游泳。
所以当尹同跃在上市仪式上说“我们走过弯路,也收获成长”,背后的意思不是励志语录,而是无数通宵会议推翻方案后的重新起步,那种疲惫只有亲历者懂。
未来呢?
资本希望持续增长,可汽车行业正在进入淘汰赛,没有谁可以躺赢。
不排除几年后,我们讨论另一轮洗牌中的奇瑞角色,到时候它可能依旧保持破冰姿态,也可能再次陷入泥潭。
但至少今天,它拿到了新的船票,可以驶向更多未知海域。
而作为旁观者,我愿意坐在甲板边,看浪涌起落之间,一个国产品牌试图在世界地图上划出属于自己的航线。
有时候最精彩的不一定发生在终点,有时是在半路遇见暴雨,然后船却稳住了,那一刻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掌舵能力。
你觉得呢?
这一程会顺风到底还是半途需要换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