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为期十二天的铁路国庆中秋双节运输正式收官。根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车站方面公布的数据,期间贵州全省铁路共计发送旅客403.6万人次。这个数字,对任何一个区域性铁路网络来说,都构成了一次不小的压力测试。
客流高峰的到来并不意外,但其强度与分布特征依然值得深究。双节叠加效应下,探亲、旅游与学生返校三股客流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头尾长途、中间短途”的潮汐模式。据贵阳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报道,9月30日与10月1日,以及返程的7、8两日,客流强度达到顶点。其中,贵阳北站作为绝对核心,单日开行列车数量在10月1日首次突破500列,其枢纽地位无可替代,发送旅客量占到了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贵安、安顺西等多个市州级站点也刷新了单日客流的历史纪录,这说明客流增长已不再是中心枢纽的独角戏,而是呈现出一种向次级节点扩散的普遍性趋势。
面对这种集中爆发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的应对策略显得愈发依赖精细化的动态调整。高峰运行图与“一日一图”的组合运用,已经成为假日运输的标准化操作。运输期间,通过加开超过千趟次的高铁列车和重联千余趟次的动车组,尤其是在贵广、沪昆等主干线上增开夜间“红眼高铁”,本质上是在现有硬件条件下,通过时间换空间,极限挖掘运力潜能。这套打法,确实有效,保障了客流的基本疏散。然而,这种高度灵活甚至可以说是“临场反应式”的运力调配,对后台的调度指挥、车底周转、乘务保障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客流峰值成为常态,仅靠运营层面的“挖潜”,还能支撑多久?
运力是骨架,服务则是血肉。在这次运输高峰中,各站点的品牌化服务,如贵阳北站的“多彩黔行”,确实为特殊旅客提供了便利。但另一项细节更能反映系统在应对变化时的真实状态——10月1日全面推行的铁路电子发票新政。各站为此专门安排人员进行现场答疑,并保留了打印“行程信息提示单”的旧服务。这种新旧并行的过渡安排,一方面体现了服务的周全,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新系统在推广初期,旅客的接受度和操作熟练度仍需一个培育过程。说到底,服务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在于用户习惯的平稳迁移,看样子这个适应期还得一阵。
假期的喧嚣已经过去,铁路系统随即在10月11日切换至第四季度运行图。从公布的新图看,增加省内及周边省市方向的列车对数是主要调整方向,意在持续补强热门线路运能。这是一种基于假日运输数据反馈的常规优化。
但真正的远景,或许要从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基建新闻中寻找。就在双节运输收官的同一天,有媒体报道渝昆高铁会泽站的站房工程实现了封顶。这条线路的建设进展,与假日运输的客流高峰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未来。本次双节运输所展现的破纪录客流,验证了贵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巨大客流潜力;而远方工地上每一次钢梁的吊装、每一段轨道的铺设,则是在为承接下一轮更庞大的客流增长,提前准备答案。未来运力怎么走,渝昆高铁那边,或许能算是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