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儿。
一位车主杨先生,驾驶的是一辆25款吉利星瑞·东方曜-昆仑版轿车,该车油箱最大容积只有50升,但是却在‘成都市中石油锦华天山站’加了67.96升汽油。车主看着油表上的数字一满脸懵,实在想不通多出来的那将近18升油,是如何进入自己车子油箱的。
他质问加油员,但是对方却理直气壮:"我们机器绝对没问题"
这事看得我血压飙升。倒不是替车主心疼那多出来的17升油钱,而是突然意识到——咱们每天开车路过的加油站,可能藏着比赌场还刺激的"数字奇迹"。
先给不了解情况的读者科普下:汽车油箱的额定容积,通常比实际容积小10%~15%,这是为了保证安全(汽油热胀冷缩)。也就是说,50升油箱最多能加55~57升就顶天了。加出67升?除非油箱里装了台光刻机,当场进行分子级扩容。
这种"数学奇迹"在现实中并不罕见。随便搜搜新闻,"40升油箱加45升""55升油箱加62升"的案例比比皆是。更绝的是去年山东一位车主,油箱空了去加油,加油机显示加了73升,而他的油箱额定容积只有55升——相当于硬生生多加了一整桶桶装水进去。
加油站的解释永远千篇一律:"你油箱没放空""机器刚校准过""国家标准允许误差"。但车主们拿出加油记录和行车电脑数据一对,误差往往超过10%,远超国家标准规定的±0.3%。
这哪是误差?这是把车主当加油站VIP,额外赠送了"油箱扩容服务"吧。
有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个别加油站的小动作,没必要上纲上线。但如果你知道这个"小动作"有多暴利,就不会这么想了。
假设一家加油站每天有100辆车加油,每辆车多算5升,按92号汽油8元/升算,一天就能多赚4000元,一年就是146万。这还只是保守估计——要是遇上大货车,油箱容积几百升,多算10升就是80块,简直是"移动提款机"。
更关键的是,这种欺诈几乎零风险。
首先,取证难。车主加油时总不能扛着计量桶去现场校验,等发现问题再回头找加油站,对方一句"你中间开过车消耗了"就能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就算你较真报警,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检查,加油机一校准又是"合格"的——毕竟作弊开关可能藏在键盘某个不起眼的组合键里,平时关着,检查时一按就恢复正常。
其次,处罚轻。根据《计量法》,加油机作弊最多罚2000元,还不够一天的"额外收入"。去年浙江某加油站被查出长期作弊,最终也只罚了5万元。这不痛不痒的罚款,他要是能改就见鬼了。
最后,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为了几百块油钱,要请假跑市场监管局、检测机构、法院,折腾半个月可能还拿不到赔偿。大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下次换家加油站——但谁知道下一家是不是同样的套路?
其实加油站搞猫腻,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十几年前"油耗子"时代,油罐车司机偷偷放油,加油站员工用"跳枪"手法少加油。后来监控普及了,加油机也被国家管控了,物理作弊不好使,就进化成"数字小偷"——通过修改加油机程序,让数字走得比实际出油快。
现在更高级了,有些加油站甚至用上了"动态作弊系统":平时正常加油,一旦系统检测到外地车牌、女司机、豪车(默认不差钱),就自动切换到"加速模式"。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系统一套才卖2万块,加油站半个月就能回本。
为什么监管就跟不上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连像样的计量检测设备都没有。去年某县城市场监管局去查加油站,带的还是十年前的老设备,加油站员工当场嘲笑:"你们这设备还没我手机准。"
更讽刺的是,加油机年检制度形同虚设。按规定,加油机每年要由法定机构校准一次,但现实中很多检测人员就是走个过场,甚至和加油站串通一气——你给我塞个红包,我给你盖个合格章,皆大欢喜。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段子:"加油站的加油机,比庙里的功德箱还玄乎——功德箱好歹明着骗,加油机是暗着偷。"
这种"精准欺诈",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去菜市场买菜,电子秤永远"缺斤短两";去装修公司报价,合同里藏着十几个"增项";就连点外卖,商家图片里的牛排比脸大,实际送来只有巴掌小——美其名曰"图片仅供参考"。
为什么这些套路能横行多年?
本质上是因为"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你去菜市场跟小贩吵一架,最多退你几块钱;你去法院告加油站,律师费比油钱还贵。而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多赚的钱,远比可能的罚款多得多。
更可怕的是,这种"小恶"会慢慢侵蚀整个社会的信任。当你发现加油站会骗你,菜市场会骗你,装修公司会骗你,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是可信的。"于是大家开始互相提防,互相算计,整个社会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在坑自己,最后所有人都活成了刺猬。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其实,改变往往从一个个普通人的较真开始。
去年江苏一位车主,发现油箱被多加油后,没有忍气吞声,而是直接把加油站告上法庭。他自己买了计量桶,当着法官的面做实验,证明加油机确实存在问题。最终法院判决加油站退一赔三,赔偿了他2000多块钱。
虽然钱不多,但这个案例开创了先例——从此之后,当地加油站再也不敢随便作弊了。
所以,遇到这种事,别嫌麻烦,保留好加油记录、视频证据,直接打12315投诉。如果监管部门不作为,就向纪委监委反映——记住,你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给这个社会"去BUG"。
当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比如给加油机安装防篡改芯片,实时上传数据到监管平台;比如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作弊直接吊销营业执照;比如鼓励消费者举报,查实后奖励罚款金额的30%——让作弊者付出惨痛代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看不见的"67升油箱":健身房的"终身卡"突然跑路,培训机构的"保过班"根本不保过,手机运营商的"不限流量套餐"偷偷限速……
我们总说"吃亏是福",但有些亏,吃了就是在助长歪风邪气。这个社会最可怕的不是坏人太嚣张,而是好人太沉默。
下次再遇到加油站多加油,别犹豫,直接较真到底——不为那几百块钱,为的是让这个世界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不错,点个赞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