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看似风云变幻的市场里,8月豪华SUV销量榜的变化像极了一场马拉松,哪个品牌跑得快,哪个车靠得稳,基本能从数据里一窥端倪。你知道我经常翻车间、展厅的账簿,发现一些细节会让我觉得市场比它看上去更细腻。
先说一个故事吧,昨天一朋友逛车展,问我:问界M8不就凭借这波优惠爆了么?你怎么看?我其实一边喝咖啡一边琢磨,销量一路飙到21537,靠的除了拼命打价格外,车本身的价值点也挺值得反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组图片,是一辆问界M8的内饰,布料、用料、按键都很讲究,金属感强,那层皮革缝线细致得像手工裁缝的细节。你觉得,消费者买车,真的只看价格和销量?其实我觉得,感官体验里的触感和质感,比单纯的参数更吸引人。有时候我会想,问界到底怎么在短时间内,把一本正经的堆料表变成一台可以站得住脚的豪华SUV。
再说市场格局,你有没有发现,像问界、领克这些本土新势力,最近销量都挺不错。虽说样本少,但我估算:问界M8、领克900都在2万左右,几乎是中坚的阵营了。相比之下,传统豪华品牌可能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去打动消费者。你问我,为啥?其实我觉得,供应链的博弈已经从名字变成用料的心思。就像我小时候修自行车,零件少但讲究,车子用起来才更顺手。
你知道,我一直很不喜欢差异化靠优惠这套说法,但不能不承认,有些品牌会用折扣弥补研发上的缺陷。去年我看了一份供应链调研数据,豪华品牌的零件供应紧张,材料成本上涨了15-20%,大部分厂商都在想办法压缩成本。就是找供应链漏洞制造点低成本高利润的奇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问界M8的平衡感,其实和供应链优化有关。它把高端配置集中在软实力,比如悬挂调教、音响品质。当别的车还在拼多块液晶拼接的时候,他已经在内心深处的调校上下工夫。
你有没有发现,纯电车和油车的销量差异正逐渐缩小?我估计:大概有1/3的用户还是在考虑百公里使用成本。一个像坦克700,油耗相对较低,百公里油钱估算:6L,大概是花8块钱左右(估算,样本有限),但电动车比如奔驰EQB,有的充一回电得花20块,我们说的很多人衡量的,还是用了觉得安心的感受。
我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车明明便宜(比如仰望U8,销量48),但就没人买?难道真是有名无实,还是消费者心里还有点未知的恐惧?你是不是也有同感:买车不只是价格和配置,更是一份对未来的信任。
我旁边那修理工,跟我说:车子越高级,坏得越快。倒也不全错。但是,真的贵的车,修起来便宜吗?我觉得,维修成本和供应链的复杂度成正比。想象一下,你开一辆问界M8,零件只要一换,邮寄、调试、配合程序,就像组装一条高端机器一样繁琐。
谈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是不是消费者其实更关心车里的那点小细节。比如座椅的包裹感、空调的温度控制,或者那套自适应巡航。你会不会觉得,这些无形中的体验感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我曾遇到一对夫妻试车时,女的说:我觉得这辆车的座椅软硬刚刚好。别看,微妙的感受背后,是大量的研发和调试,是供应链背后的调色板。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分辨:到底是一辆车靠颜值赢,还是靠底蕴?毕竟,现在的市场,颜值已不够看,质感,体验,甚至售后服务,都成为了拼战的关键。
说到这,也想问一句:豪华SUV里,你最在意的是什么?我自己其实挺喜欢坐感,有次试过一辆宝马X3,坐在那天鹅绒般的座椅上,感觉像坐在沙发上。反观问界M8,虽然配置丰富,但座椅的包裹感还差点火候,可能因为材料上还没精细到极致。
有时候我觉得,豪华不一定只在奢侈的外壳,而是那种细节上的用心。就像我曾经在修理一台老爷车,零件虽少但都很讲究,整个体验也就不一样。
市场变迁快得很,品牌的胜负不光看硬实力。你觉得当一种东西变得好用+体验时,传统品牌还能站得住脚吗?还是说,未来的战场,会被那些会讲故事的品牌占领?我现在还在琢磨这个问题。
也许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特别的细节:比如问界M8的门缝完美无瑕,或者领克900的倒车影像像镜头一样清晰,胜负就看这个我觉得值不值的瞬间吧。
——
不太清楚你有没有在意过这些细节,但我相信,总有人会在某个瞬间被细微变化打动。你的那个硬核车型,是不是也在等待某个被细节征服的瞬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