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了,车圈还在打价格战,一众车企利润竟然跌到了3.4%。同一年,巴菲特把手里所有比亚迪的股票全卖了,老爷子走得利索,网友直接炸锅,觉得这是巨头跑路、对中国新能源不感冒。其实巴菲特可没那么多小心思,他不是瞧不上比亚迪,是给整个造车行业划上了句号。毕竟从2008年一直持有,眼瞅着赚了近四十倍,这波操作已经非常体面,他要撤的,不是一家公司,是跑不赢时间的生意模式。
扯远了点,回到汽车这行。俗话说,百年老字号可不是吹的。汽车从1886年四个轮子上街,一百多年过去,大佬们都没啥好日子。美国五十年代,那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足鼎立,市场吃得饱,利润却不咋地。再看看日本,九十年代靠省油车硬生生把自己推上世界舞台,结果日产三菱也撑不住,险些散摊子。棒子打得响,钱没见着多少。放到现在,新能源车风头正劲,一开始特斯拉全场开挂,资本圈喊得欢,没两年股价瘪了七成。中国这边,比亚迪、蔚来、理想也没闲着,玩智能驾驶、拼技术,结果一堆企业忙活到最后,利润平均才两个百分点。别说给国家工业撑门面,连个位数都摸不到。
有没有人问过,这行还能赚大钱吗?答案挺扎心。每次换技术、堆硬件、搞创新,都是一地鸡毛。产业链上游电池、芯片、软件分走大头,车企只剩组装和包装的活。你以为他们能当“汽车界苹果”?结果发现,说一句“工业富士康”都抬举了,真和富士康比,还得学好几年。德国靠卖老款燃油车和欧盟补贴续命,中国车企靠降价、拼性价比、卷到底,事情就这么简单——利润一步步被挤干,全行业和打群架一样,谁也没剩下几个硬币。
你要问为啥还有这么多人往车圈里扎?道理也不复杂,汽车产值摆得明明白白。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十一万亿,差不多占了GDP的一成,比除了房地产还高。这么大的盘子,养活的人也多,相关链条一堆岗位,谁都不敢说撤就撤。日本有五百万人靠吃车这口饭,摩洛哥出口有四分之一是汽车,斯洛伐克一不小心,工业收入近半是靠卖车。汽车早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它连着技术升级、制造业升级,还关乎地方就业,直接绑着一代人的饭碗。老板们做车不只是想赚钱,更多是在风口上蹭热度。老百姓呢,喜欢新鲜体验,愿意花钱买智能驾驶、买新设计,最后真扛亏的是投资人。
政府也得跟着兜底,各地补贴充电桩,支持智能网联,其实差不多是给低利润车企打吊针。上游企业拿走大头钱,组装方只剩下苦工。想搞规模还猥琐发育,供应链又这么复杂,效率提升赶不上理想进度。德国能靠卖老燃油车撑市,中国车企就靠价格战和内卷,最后一算,利润低到看不见,行业越来越卷,谁也没办法拉开差距。
巴菲特这事说白了,全是工业进化里的血和泪。他不是反对技术升级,也不是否定新能源,他清仓,比亚迪气质不变,但是对整个行业已经没啥信心。回顾一百二十年,哪个造车巨头真正赚了大钱?技术越牛,竞争越狠,利好也分不到投资人手里。投资不是赌哪家能称王,而是避开永远都难赚钱的活计。新势力喊着要革命,当年智能手机圈也喊过,最后真能喝到汤的人没几个,吃饱的更少。
翻开账本看得明白: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上一波风口还没吃饱,下一个“风雨飘摇”就到了。特斯拉一度封神,但没多久毛利率跳水,比亚迪、理想、蔚来,各自玩出新招,豪华、实用、智能全上阵,结果利润见底。造车不是单靠产品就能兑现财富,产业链太长,整合难度太大,每次创新都是新一轮烧钱,等到市场成熟,利润苦熬到一地鸡毛。
再说回投资人。普通人看机会,巴菲特却挑坑。他不相信梦想能变现,账算明了,转身就走。这不是说造车业要死,而是提醒后来者,别把热血当钱赚。汽车仍是大生意,高科技、智能驾驶、自动化,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还在继续。但是谁能一直赚到钱?从福特到丰田,再到中国的比亚迪、蔚来、理想,百年巨头变来变去,其实都在拼管理、拼规模、拼效率,技术进步的“糖果”最后进了供应链公司嘴里,车企只能赚辛苦钱。
你要问车企们到底图啥?一堆公司都说要改变世界,要做下一个“造车神话”。但全球汽车市场翻来覆去,基本就那点老套路。车越来越智能,消费者体验越来越花哨,结果利润表都是一片绿油油。有人靠卖服务、卖充电、卖软件想扳回一局,但一轮轮跟进之后,还是逃不掉利润稀薄的宿命。不论是豪华车还是实用拼搏,谁都没吃到垄断利润的大餐。
继续深挖一下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崛起,本来大家还挺乐观。国家补贴一拨又一拨,上游电池和芯片企业股价暴涨,可到了成品车产出,价格战一打到底,利润就跟水进沙子一样没剩多少。政策捧场,地方政府为车企撑腰,要就业、要产业升级,大平台必须有人顶着。各类新势力还是会往前冲,科技巨头也偶尔插一脚,但最后谈钱,基本都不是高收益榜样。
长远看,车企只要还在市场跑着,就不会完全离场。毕竟全产业链带动的就业、出口、技术创新太重要。每一轮技术升级,都会有人再进来,新材料、新系统、新算法,一样少不了。但要说造车能让人一夜暴富,那你还得想一想。汽车不是新能源公司、不是互联网泡沫,更不是初创企业资本奇迹。它更像是现实版的跑马圈地,只能靠勤奋和效率咬牙硬撑,哪家也别想着轻轻松松分到大蛋糕。
这时候,也就理解了巴菲特这波操作。老人家用几十年经验告诉大家,产业升级不是梦想就是钱,别指望汽车一朝暴富。真正赚钱的,是电池、芯片、控制系统这些卡脖子的上下游,成品车企其实就是为消费体验、为就业、为产业链服务。
有人问那为啥政策还鼓励?因为汽车关乎的不只是钱,还连着社会稳定、产业创新,一堆新技术等着落地,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上。这个戏会一直演下去,角色换了又换,但模式很难变。车厂做的永远是苦活累活,撑起全社会庞大经济结构,利润还得在供应链和科技公司分走。
汽车行业从来不是赌徒的天堂,大佬们挤得越狠,分到手里的利息越少。技术不断进化,竞争则愈加激烈,投资者当“接盘侠”多半都得剁手。梦想很美,但造车的慢火熬汤,只能让你喝口儿,吃饱是不太可能的。
老爷子收手了,这世道风口再大,也得看账本吃饭。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