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最近的“地震”级别新闻,无疑是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特斯拉和通用汽车,先后要求其供应商在为美国市场生产汽车时,排除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被地缘政治和贸易战裹挟下,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集体“自救”行动。
特别是特斯拉,这个在中国上海工厂实现了“95%以上零部件本土采购”、效率冠绝全球的电动车巨头,竟然也要求供应商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为美国车型供货的所有中国零部件都替换掉!
geopolitics 政治施压下的成本“大手术”
很多人会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全球公认,马斯克这不是自断臂膀吗?但背后的原因,其实跟“钱”关系不大,跟“安全感”和“政治正确”关系更大:
特朗普关税加速决策: 特斯拉早在疫情期间就开始考虑减少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但真正让这个战略“按下加速键”的,是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
关税波动是关键: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特斯拉高管长期以来一直疲于应对中美贸易战期间关税的反复波动,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干扰了特斯拉制定一致的全球定价策略。
供应链“去风险化”: 最近几周,围绕中国和荷兰之间芯片供应的争端,让特斯拉内部关于加速供应链多元化的讨论进一步升温。对美国车企而言,过度依赖单一地区(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敏感地区)的供应链,被视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说白了,特斯拉宁愿牺牲部分成本和效率优势,也要通过“去中化”来购买一份政治上的“安全感”,并确保其在美国这个最大市场的定价策略能够保持稳定。
🏁 通用汽车定下“死限”:2027年彻底清零?
特斯拉并非孤例,通用汽车的动作更早、更坚决:
通用目标更激进: 路透社此前报道,通用汽车高管已指示全球供应商,不仅要寻找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替代来源,最终目标是完全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清零”时间表: 据悉,通用汽车甚至给某些供应商设定了2027年的最后期限,要求其彻底终止与中国的采购关系。这项指令从2024年底发布后,随着贸易战升级,执行变得更加紧迫。
通用和特斯拉的集体转向,意味着美国汽车制造业正在进行一场涉及数千家供应商、耗资巨大的供应链重塑。
🌐 挑战与反噬: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地位难撼动
尽管美国车企下达了“逐客令”,但能否真正实现彻底“去中化”,仍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供应链的深度: 过去几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超过95%,与400多家一级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其中60多家已深度融入其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制造在电池材料、精密模具、电子元件等领域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是短期内难以被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等市场完全替代的。
“曲线救国”的无奈: 许多行业人士认为,所谓的“去中化”,最终很可能演变成“中国核心部件—第三方国家组装—贴牌进入美国”的“曲线救国”模式。这只会增加中间环节,进一步推高终端车价,最终还是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特斯拉和通用汽车的这一系列操作,是全球产业链在政治影响下被迫重构的典型案例。它不仅影响了这两家企业的成本结构,更预示着全球汽车零部件的产能配置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而中国供应链则会被迫加速向欧洲、东南亚等更稳定的市场进行全球化布局。
您认为特斯拉和通用汽车的“去中化”战略,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的出口方向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