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旧款电动车,修过去的车牌,灯也还亮。去年,买它的时候,才不到2000块,算是入门款,限速还能解开,算是性价比高的折中吧。比起新车,价格差不多翻了一倍,贵了不少,但你知道的,环境越变越严格,旧款车还在涨价,反倒成了市场的香饽饽,特别是那些能解限速的,特别受追捧。
刚好,我朋友劝我换车,他说新规一出台,车要符合标准,肯定贵,维修配件也不好找。如果说去年我还能随便解个限速,甚至把速度搞到50公里每小时,那现在?几乎想都不用想,官方是要封死这一切破解的可能。而且新规规定塑料比例要低点,成本当然涨了。你知道的,塑料便宜,金属贵,还得保证安全,成本压力直接传导到车价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条很奇怪的现象——许多旧款车涨价200到500元,没有打折反而涨得更快,真觉得挺讽刺的。有的人说,旧款车技术成熟,维修配件丰富,成本低,也就这么几百块的空间,赚个快钱还是可以理解的。而新车,价格更贵,涨价600-700元左右,听说原因之一是新材料成本高了,塑料少了,换成金属,体重也增加了,这还不包括新功能,比如北斗定位、通信、动态安全检测,都是加码成本。
我心里转,觉得新规虽然严格,但其实也是逼着企业升级。过去好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一边用塑料多一些,一边在车子上留点漏洞,让解限速、破解变得简单。但国家连预留接口都禁止了,控制器过压锁车的机制,也让破解变难。可这不是万能的,我实际想过,破解总会有办法,只是不是那么容易。
说到这里,你们会不会对电动车的破解感兴趣?我倒觉得很多玩家都试过,毕竟动手能力强一些的,能找到破解的法子。只现在不用破解了,官方都给你硬挂限制了,倒是省了心。
那新国标最严的地方,你们知道么?不仅限制速度,还要限制重量,塑料不能超过总重的5.5%,否则就算违规。这一块,我觉得颇有点像是买衣服,只能用高端的材料,否则根本不合格。重量上限还从55公斤变成63公斤,意味着可以装载更大容量的电池。续航这个事,还是我借铁桌上狂掷一点——假设一辆车1000元左右的电池,充满电能跑50公里左右,成本在每百公里2元左右(估算/体感/样本少),比起燃油车要便宜不少。
聊完成本,我还在想,很多人担心新规会让价格更鸡飞狗跳。商家倒是觉得,旧车变成稀缺品,涨价也情理之中。毕竟,现在很多破解限速的方案变得非法了,合法车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我记得有个销售说:新规确实严格,但从长远看,也促使企业提高质量与安全。这句话让我有点犹豫,他说,能解决电动车爆炸、起火这些问题,总归是好的,真心希望如此。
我有个疑问:是不是其实很多反破解的功能,只是为了阻止黑车在路上随意跑?我觉得,很多改装车都在二手市场上流通,能有多大比例?这个问题倒是挺迷糊的,没人说得特别准。
你们觉得,这个未检验合格车会不会偷偷跑路?我就怕,是不是很多车其实都没符合新规,偷偷混迹在城市里?——我这是随机问,反正也没人给我答案。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场景。记得我一次路过某个维修点,听到修理工跟朋友调侃:唉, gearbox没问题,但车厢里那块硅胶,刷个亮漆就好,这车还能跑一年。说得不一定真实,但想象中,有些偷工减料的车,还是会假装合格的,就像是鱼龙混杂。
城市管理者也在苦恼,交通执法人员一小时就查了70多起违法,包括闯灯、逆行、改装……基本是日常常态了。其实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规划欠缺,和规模庞大的车队形成了怪圈。你观察过嘛?有些非机动车道,根本窄得连一辆电动车都难走,特别是在闹市区。好比你走窄巷子,门口车堆人堵得不能动,这个堵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我还记得一句同行的修理工说:其实很多事就是赌运气,有时候买个新车,看着挺好用,但听说,很多生产线还在走过场。我猜,也许某些工厂为了赶时间,还是会用一些走 Counting(拼音:dào)的材料,质量难以保证。这段先按下不表——就像是拼装的房子,越做越便宜,只是风险在后头。
是不是感觉?新国标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买豪华大房子时,花钱买安全,但其实日常用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紧跟条例。普通骑行者,最大的障碍也许还是城市的道路设计和管理体系,而不是标准本身。
我在想,面对变化,你们会不会也觉得,有些东西的调整,不会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骑车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多点耐心和规则意识?是否,未来的城市管理,还是得靠用心的细节,才能让电动车安全行驶在每个街角?
这小小的问题,似乎比新国标自己更重要。你们觉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