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

讲真,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两年卖了5300辆车。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我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大爷,两年卖的煎饼估计都比这个多,而且人家的摊位还不用交那么贵的租金。两年,45家店,月销500多台,我数学不好,但这点销量,不对,这点香火,可能连覆盖展厅那几个保安的工资都不够。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比亚迪准备卷铺盖回国,顺便给大家表演一个“躬匠精神”的时候,它突然不装了,摊牌了。直接一记闪电五连鞭,把主力车型Atto 3的价格给干到了接近腰斩。算上各种补贴,最高能优惠100万日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在中国市场都打得同行嗷嗷叫的“自爆卡车”战术。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告诉所有人今天谁也别想吃饭。就问你怕不怕?

问题是,日本消费者不吃这套。在中国,你降价,大家会觉得你牛逼,有诚意,是人民的好朋友。但在日本,你上来就自爆,人家只会觉得你这个压缩毛巾是不是有什么质量问题,不然怎么能缩水这么厉害?他们会用一种看精神病人的眼神看着你,然后默默走进旁边的丰田4S店,买一台几十年都不换代的卡罗拉。这就是文化差异,也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面临的第一层地狱模式。

比亚迪在日本的挣扎,本质上不是产品力的问题,而是一场“修仙渡劫”。日本市场就是它的天劫,雷电法王杨永信亲自给你电疗的那种。渡过去了,你就是全球认证的金字招牌,以后去欧洲卖车,可以直接把“日本市场亲测”这五个大字刻在脑门上,比任何广告都好使;渡不过去,那就身死道消,成为“中国品牌出海失败案例集”里又一个平平无奇的典中典。

这场天劫,分三道雷。

第一道雷,叫品牌信仰。你跟一个日本人聊车,他跟你聊的不是参数,是感情。丰田、本田、日产,对他们来说不是交通工具,是家庭成员,是民族骄傲,是从爷爷辈就开始用的老伙计。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你比亚迪一个外来的“异教徒”,技术再牛,电池再安全,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个整花里胡哨的外人。他们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讲真,长泽雅美确实好看,但这跟我一个月还三千块房贷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同样的,你请谁代言,都很难撼动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第二道雷,叫官方劝退。日本政府那个电动车补贴政策,简直是“机你太美”,精准点杀。以前大家凭本事吃饭,看性能给钱。现在突然说,诶,我们还要看你充电桩多不多,售后网点够不够。这不明摆着欺负外地人吗?比亚迪的补贴直接腰斩,本土品牌的补贴额度直接拉满。三体人看了都得感叹一句这操作太黑了。这叫什么?这不叫市场竞争,这叫主场优势,裁判、球门、草坪都是我的人,你拿什么跟我斗?

第三道雷,叫同行悟了。以前日本车企是真看不起电动爹,觉得混动才是宇宙的尽头。结果被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全球市场一顿乱干,现在终于开窍了。丰田、本田这些老僵尸突然开始跳舞了,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动车,虽然产品力可能还是依托答辩,但架不住人家有主场光环啊。维修保养方便,二手车保值率高,最关键的是,买它“政治正确”。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用手机支付,但你妈非要让你用存折,因为她觉得那个踏实。你能怎么办?你只能听你妈的。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市场赔本赚吆喝,到底图个啥?

我作为一个深度电车用户,我一直有个暴论: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牛不牛逼,不应该去跑高速,应该直接扔到中国任何一个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那里有逆行的老头乐,有鬼探头的熊孩子,有不打灯乱变道的网约车。真正的技术试金石,是那些不讲道理的,混乱的,充满人性BUG的场景。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比亚迪现在干的事儿,逻辑是一样的。它要把自己扔进全球最不讲道理、最排外、最挑剔的“技术和品牌试金石”里——也就是日本市场。

日本消费者是出了名的变态。他们对细节的苛求,能把产品经理逼疯。车门缝隙要用塞尺量,座椅皮革的气味要用分子仪分析,车机语音的断句都得符合他们独特的语言习惯。能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的产品,质量上就已经不需要再向世界证明什么了。这就叫品牌玄学。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根本就不是为了卖那几千辆车。它是来“镀金”的,是来参加一场全球最难的认证考试。它现在亏的每一个日元,都是在为未来的品牌溢价交学费。等到它在欧洲市场和BBA正面硬刚的时候,销售就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我们的车,是在日本市场得到过认可的。”这句话的分量,比一百页PPT都重。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比亚迪比作修仙渡劫可能有点中二,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真有点那个味道?

这种自残式的降价,一方面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威慑,告诉日本本土车企,别以为我好欺负。但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艺术反而可能坐实了“廉价”的印象,让好不容易想建立的品牌信任瞬间崩塌。你看,这里就产生了矛盾。但商业世界,很多时候就是在矛盾中反复横跳。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现在的比亚迪,心态就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它在日本市场的种种行为,已经脱离了正常的商业逻辑,进入了一种“道”的层面。它在用真金白银和巨大的耐心,去冲击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势”。这种“势”,就是全球消费者心中对一个品牌的最终定位。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市场能不能成?我不知道,可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卷王发起疯来,到底能有多可怕。它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去啃一块所有人都知道是茅坑里的石头的硬骨头。

这就够了。因为在黑暗森林里,有时候,你不需要成为最强者,你只需要成为那个最不要命的“颠佬”,就没人敢轻易惹你了。

别嘲笑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了,人家根本不是去卖车的-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