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乘用车市场热闹得跟菜市场一样,不管是批发,还是零售,各种车型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着数据那些小数点,我其实第一反应不是“行业专家分析”,而是“这年头买车,真是跟捡便宜似的,咋还不都买了呢?”到底是什么在推着这车市前进,又是什么让有些车型还是不温不火,这里面的水,真不比二手车市场浅。
先说政策。以旧换新补贴,过去上半年是大家嘴里的“救命稻草”,现在补贴暂停,市场就立马冷静下来,跟人一顿吃饭没了优惠券,点菜都迟疑。不但制造商,连消费者心态都跟着变,大家不再炒作“天天降价”,反内卷也跟股市一样成为热词。现在不是谁便宜谁卖得好,反而是稳扎稳打、规矩促销慢慢打动人。是不是车企也学会了做人不急功近利?这个值得琢磨。
其实大家都知道,区域补贴政策的差异让各地车市也玩出了“你涨我跌你跌我涨”的游戏。比如山东安徽补得狠,销量就刷刷上,临省少一点,销量就慢下来。8月看起来这些差异垫平了一些,但谁也说不好下个月怎么变。你要问“买车划算吗?”其实得先看看自己老家有没有政策利好。
接下来看主角们的表现。吉利、东风日产、小鹏、小米、零跑这些车企,从数据来看,就是“腰部力量”增强,不是头部的独孤求败,也不是尾部的边缘求生,而是像健身达人一样,靠体力稳步增长。有的品牌一个月能卖一大把,隔月又调转阵风。到底为什么现在“腰部企业”能有机会,其实就是大家对新鲜感的需求。小米卖车还真卖得不错;零跑、小鹏造出来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点。看来大家还是愿意试一试,但又没那么疯买,比以前理性。
8月数据很有意思,乘用车零售增速比批发慢多了,批发是15%,零售只有5%。批发多,卖出去少,这是不是厂家在压货?也许是对补贴和高返“前脚刚停”还没缓过来,厂家跟经销商一通瞎忙,最后回到消费者这,大家反而没那么急着买了。C级SUV成为零售主力,其它像轿车A0级、A00级也恢复了不少。这说明大家在纠结:“到底该买啥车?” 其实多半人现在选车,已经不那么鸡血,更注重用车本身的体验,“给我个合适的SUV,我就安安稳稳开,新轿车也过得去。”
我琢磨着,车市有了出口高增长,国内零售又不错,上半年厂家销量自然水涨船高。但背后意义是,车市从“看外部冲击”到靠政策驱动,已经成了常态。2025年报废更新潮带动了轿车换新需求,SUV也因为补贴再度加速。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明年不出新政,还能不能撑住销量?也许市场还是要有新玩法,光靠“旧换新”总有用完的一天。
咱再说说县乡市场和城市。以往春节前大家都爱县乡市场热闹,因为有面子。夏天反而是城市用户主力,结构就变了。经济型车又成了主角,油车回暖明显。是不是谁家存钱不多,都跑去买经济型油车?不是不喜欢新能源,而是用得起用不起,看个人钱包说话。
我喜欢拆解数据。比如A00级轿车,看着批发11万台,批发比去年涨22%,零售却降了14%,批发和零售两个方向刚好对着搞。是不是厂家对未来太乐观,经销商拿货多,最后老百姓观望?还是说批发有出口拉动,零售大头还在等政策?这个矛盾很有意思,代表了市场情绪:厂家赌一把,消费者再等等。
A00级车型的竞争,其实是20年前的老套路翻新。你看现在几大老玩家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一汽奔腾,又开始玩多元化产品。微型电动车,大家都抢着做,动力电池压得越来越便宜,比亚迪这种产能怪兽,可劲造板车。是不是大家又回到“谁样子新、价格好、品牌响”的时代?可以说不少穷学生、年轻人买车,又开始看A00级了,微型电动车也成了城市短途的神器。
讲道理,A0级轿车为什么批发、零售都在涨,尤其电动车全面替代燃油车?前两年丰田本田还笑哈哈,现在自主品牌一拉电动车卷死他们。为什么合资这么快就没落?其实不是产品不好,是逻辑变了。你要是家里老爸习惯开油车,还能顶一阵。但新用户更多看电动,不是就是不一样?现在电动A0级产品,基本没什么燃油车能打,价格和体验都高一档。
然后A0级SUV也有意思。批发涨了,零售却有点下滑。是不是大家觉得这种小型SUV用着只能代步,但实际不如大一点的SUV实用?主流日韩系几乎退出舞台,自主电动车趁机抢市场,“贝壳”都成自家孩子了。
说到A级轿车,紧凑型的市场其实老牌新能源比亚迪还是老大。燃油车也阶段性回暖,大众燃油车还能靠德系情怀吃饭。家用车还是一大票人觉得“油车香”,特别是三口之家,去哪儿开电动还不放心,油车买得踏实。但零售、批发长期还是跌的趋势,大概率电动化和经济型车持续抢蛋糕,老派“十万家轿”慢慢边缘化。
A级SUV就不一样了,市场全面爆发,涨到两位数,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干脆全国统治了。自主刮起SUV大潮,这是真正的内外卷,出口还能干翻老外。看来大家都明白一件事:“SUV才是中国家庭真正需要的。”空间大、性能够,多子多女也适用,这不是给用车的最强解释吗?
B级车也没闲着。高端轿车日系萎缩,新能源自主品牌崛起,出租、网约都用电动车。以后出门打车,你会发现油的越来越少。B级SUV的市场,传统燃油高端优势也在削弱,德系宝马偶尔能冒几回头,但老百姓更愿意买国货,长远看还得输。
再看看MPV这些多功能车市场。以前家里面小饭桌一堆人,MPV卖得好。现在高增长阶段改低增长了,比亚迪、腾势、传祺的中高端MPV很能打,GL8照样是头牌,但日系MPV一落千丈。这其实是车企转型的“阵痛期”,钱都砸去新能源和智能了,传统老路得换人走。
这么看下来,整个市场就是两头不靠,腰部发力的逻辑。头部大厂还OK,腰部力量拼命抢市场,尾部小厂出路难找。但有个共同点,不管哪个企业,只要你敢创新,肯实用,紧跟政策,这一回合都有机会。反之,死守老套路,肯定被淘汰。
回到消费者本身,为什么大家现在买车不像以前那么激进了?两点:一是政策便宜一阵,不便宜就琢磨琢磨;二是车本身越来越像家里用的工具而不是身份象征。年轻人追智能、无人驾驶,老人家还爱省油耐用。车企只要把握住这个平衡,不妖魔化营销,不阴阳怪气卷价格,老百姓就买得舒坦。
我觉得,车市今年到明年,不是“谁便宜谁成功”,而是“谁懂用户谁生存”。大部分人不是为了发朋友圈显摆而买车,而是看这台车能不能用多久、是不是靠谱。过去一阵疯狂卷价格,现在卷体验、卷智能、卷服务,不是也挺好吗?
最后我想留个问题,让大家也思考:你现在买车,到底是看价格,还是更看综合体验?你买的是一台车,还是买一个能在未来承载更多可能性的工具?车市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该变一变吧。
车市风向每年都变,2025年最核心的词其实是“理性”。政策只能短线刺激,“以旧换新”总会结束,但老百姓的需求不会消失。只有能真正让大家安心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舞台竞技里面最后站住脚。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