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车身真的比丰田硬?老司机实测后笑了,高速差距太明显!

很多人在讨论汽车的时候,总会绕不开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那就是德国车和日本车到底哪个更好。

尤其是在大众和丰田这两个品牌之间,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大众的车身感觉上要比丰田的“硬”不少。

这个“硬”字,有时候指的是关门声听起来更沉闷厚实,有时候指的是在一些小刮小蹭的事故里,大众车看起来损伤更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仿佛大众造的车就是钢筋铁骨,而丰田的车则相对“柔弱”一些。

大众车身真的比丰田硬?老司机实测后笑了,高速差距太明显!-有驾

那么,这种感觉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觉?

如果不是,这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两家车企在造车理念、材料选用和生产工艺上实实在在的差异造成的,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从最基础的地方说起,就是造车用的钢材。

一辆车的车身骨架,就跟我们人的骨骼一样,是支撑和保护整个身体的基础。

在这方面,大众和丰田走的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

大众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用料扎实的建筑工程师,信奉的是“大力出奇迹”。

以它旗下的中级车迈腾为例,整车高强度钢材的使用比例非常高,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还不是全部,在像A柱、B柱这些保护车内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部位,它还用上了一种更厉害的材料,叫做热成型钢。

这种钢材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强度极高,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就能承受超过十吨的压力,这硬度可想而知。

大众不仅用料猛,在把这些钢材连接起来的方式上也特别讲究。

它大量使用了激光焊接技术,这种焊接方式能让不同的钢板更紧密地融为一体,形成的焊缝强度要比传统的点焊高出不少。

这样一来,用好料,加上精密的焊接,大众车身的整体刚性自然就上去了,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敦实、坚固。

相比之下,丰田则更像一个精打细算的理财师,它追求的是一种综合的平衡。

在丰田的TNGA架构下,它并没有像大众那样不计成本地去堆砌最硬的钢材。

我们看它的凯美瑞,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大约在百分之四十二。

丰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轻量化”上。

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车身变轻。

大众车身真的比丰田硬?老司机实测后笑了,高速差距太明显!-有驾

比如在一些非承重的部位,像发动机盖、翼子板这些地方,它会使用更轻的铝合金材料。

车身轻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油,开起来也更轻快。

丰田认为,安全并不仅仅取决于钢板有多硬,更重要的是车身结构的设计。

通过它著名的GOA车身设计,可以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地把撞击力分散、吸收掉,从而保护驾驶舱内的乘客。

所以,丰田的策略不是硬碰硬,而是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化解冲击,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思路。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出,大众的“硬”是实打实的物理刚性,而丰田的“柔”则是在安全、油耗、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的结果。

光有好的材料还不够,怎么把这些材料组合成一个结实的车身,还得看生产工艺。

在这方面,德国人的严谨和日本人的精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众的生产线给人的感觉就是精密、复杂,甚至有点“不计成本”。

为了保证车身的连接强度和精度,它会用到各种复杂的工艺,光是焊接前的准备工作可能就有好几道。

这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换来的是非常优秀的车身扭转刚度。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

比如当车子快速过弯或者行驶在颠簸路面上时,车身会产生一定的扭曲,就像我们拧毛巾一样。

扭转刚度越高,车身就越不容易变形,给驾驶者的感觉就是车子非常“整”,没有松散感。

数据显示,帕萨特在这一项上的数值确实要比同级别的凯美瑞高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司机说,大众车开上高速感觉特别稳,像“吸”在地上一样,这背后就是高车身刚性在起作用。

而丰田的生产理念,则是把“精益”发挥到了极致。

它总能找到更高效、成本更低但效果同样出色的方法。

大众车身真的比丰田硬?老司机实测后笑了,高速差距太明显!-有驾

比如它广泛使用的搅拌摩擦点焊技术,焊接强度高,但工序相对简单,成本也更低,这使得丰田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和合格率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汽车。

这种“聪明”的生产方式,让丰田在控制成本和保证耐用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当然,这种策略也有它的取舍。

在一些非常严苛的碰撞测试中,比如国内中保研的25%小偏置碰撞,有些丰田车型就暴露出A柱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形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它不安全,而是在设计之初,它的优化方向和大众那种追求“绝对坚固”的思路有所不同,在应对这种极端碰撞场景时,表现自然会有差异。

最终,材料和工艺上的不同,都源于两家车企从根源上就不同的造车哲学。

大众的设计理念里,安全和高速稳定性是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的。

它倾向于打造一个坚固的“移动堡垒”,不惜为此增加车重和成本,也要确保车身在碰撞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完整。

这种设计让大众在欧洲的碰撞测试中屡获高分,但也让它的车普遍偏重,在城市里开,油耗和灵活性方面就不如对手。

而丰田的TNGA架构,追求的是全面的“动态平衡”。

它不希望自己的车有任何明显的短板,力求在安全、操控、舒适、经济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良好。

通过降低车身重心等设计,丰田的车在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上有了很大提升,在北美的碰撞测试中也同样是优等生。

但这种“水桶车”的理念,也意味着它在某些单项上不会做到最极致。

比如,很多车主都觉得凯美瑞在市区里开起来非常舒服,但一上高速,速度快了之后,那种安稳感就不如大众给得那么足。

当然,说到这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传统的德日之争,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正在被新的趋势所改变。

当我们还在讨论谁的钢板更硬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开始在新的赛道上发力了。

现在我们买车,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本身就成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车身的刚性;比如很多新势力采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车身的制造方式,让车身更整、更坚固;再比如智能驾驶系统的发展,让汽车的安全概念从被动碰撞防护,扩展到了主动避免事故的层面。

可以说,当大众和丰田还在比拼各自的传统强项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已经开始用全新的技术和理念来定义一辆好车了。

未来汽车的竞争,早已不只是“硬”和“柔”这么简单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