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廉价版那内饰,真是看了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前几天朋友打电话跟我抱怨:我刚把水壶放那储物盖里,没想到下车后发现底下全湿了。我说,啥?那地方不是防水的吗?他说:我也纳闷,结果翻了翻说明,根本没设计防水隔层。这是不是当车主是外人的节奏?毕竟20多万的SUV,这个细节闪失不得大方吐槽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类似的节省成本设计不止一次见。比如那个简易版的空调出风口,只用一圈塑料环圈着,你能想象老大几年前搞研发时,那种精细调校能差多少?研发和供应链就像烤蛋糕,配料和烤温都得拿捏得恰恰好,少了任何一步都是功亏一篑。Model Y廉价版这蛋糕,明显就是少了点糖和奶油,连蛋糕模都简化了。
我之前说特斯拉销量靠品牌,这话有点绝对,得稍微修正。毕竟,那些买特斯拉的年轻人,部分是冲着新能源+科技感的标签去的,少部分出于实际用车需求。聊过一个修理厂师傅,他跟我说,Model Y前期电池组问题不少,维修率比传统合资品牌高,我还真没想到这么硬核的车也会脆。但他语气里明显没太多怨气,特斯拉的车主,很认品牌,你说人家开车不心疼?会,只是容忍度高。
而且,咱说说同价位别的新能源SUV,拿合资品牌来比,哪怕内饰扎实一点,配置看着厚实,实际用起来有些操作反应慢,甚至屏幕卡顿都普遍。Model Y那套系统流畅度,哪怕简陋点界面,用户体验加分不少。这种简洁而不简单是典型特斯拉式的经验课题——用极限设计换流畅感,不得不说,是聪明但也有点玩命。
这又让我想到,很多时候用户心理到底怎样呢?刚好上周末在4S店遇见一个特别的客户,买完车后他告诉销售:说实话,那些细节我都放宽了,毕竟买特斯拉是为了第一代技术先体验,电池续航和充电网络,这才是我最关心的。听着这话,我脑子转了个弯,不禁想到,是不是特斯拉的核心用户根本不需要太多装饰,反而嫌麻烦?毕竟很多国内车里的豪华东西,动辄就坏或者增加用户负担。
但供应链的压力没地方躲。前不久特斯拉为应对芯片短缺,直接把部分车款取消自动泊车功能,我心算了下,这功能在同级别竞争对手里也算标配了。没了这玩意,成本省了不少,却也导致车主抱怨和退货增多。这铃声响了,喊停了,但官方战术就是用软件更新软补,这招有点看似未来主义,实际就是给用户时间适应,心里得接受各种妥协。这套操作让我感叹,品牌光环后面其实是一场场复杂的博弈和妥协。
说到这里,小跑题下,特斯拉用户里我认识的有个技术宅,特意买了最廉价版Model Y,他告诉我,改了个第三方储物盒放进那个没防水的空间,花了几百块钱解决了滴水麻烦。问他值不值,他笑说:买特斯拉就是买个科技和故事,花点小钱买舒心值当。
所以,特斯拉真的是靠品牌硬撑,还是用户的宽容度足够高?又或者,是特斯拉用极简设计直接切割掉了低频抱怨的噪声区?我怀疑还有底层供应链盘算,比如零部件统一率高,才得以用简陋外衣卖出高价。这个没细想过,估计是个细水长流的策略。
价格方面,Model Y那个标配版价格大概给我印象在25万附近,续航接近480公里,体感上适合城市通勤。合资车相同价位,一般续航不过400公里,内饰配置反而丰富一些,到底值不值?这分量谁说得清楚。特斯拉买回来第一年保值率据说有65%左右,算是新能源车里不错的,但到底能撑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看到这儿,你有没有想过,当今车市里,是不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值已经从天花板慢慢降到地面了?下一步特斯拉还会祭出什么样的极简神操作?防水不防水的问题,看似小事,可是背后折射出的,是谁在真正被宠着,谁又在默默接受瑕疵?我挺好奇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