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里,有一条特别的公交线路——那就是20路“辫子车”,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在轨道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这条百年公交线依然“倔强”地行驶在南京路附近,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最近,记者在一次偶然乘坐20路公交车的过程中,聆听到了那些与“辫子车”紧密相连的市井故事,深刻感受到这条公交线路背后所承载的城市情感与文化记忆。
20路的前世今生
1928年,上海开辟了20路电车,行驶路线自中山公园至静安寺。三十几年后,随着南京东路上的有轨电车轨道被拆除,20路与1路合并,延承了1路的线路,从此告别了“铛铛”声,以无轨电车的身份继续服务市民。这一转变标志着上海城市交通进入一个新阶段,也开启了20路作为“辫子车”的新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上海无轨电车的黄金时期,20路作为其中的骨干线路,车型不断更新迭代。在高峰时期每班车间隔仅有30秒,18米长的铰接式“巨龙车”多达65部。为了尽可能让更多乘客乘上车,还拆除了座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篷车”。这不仅反映出当时公交系统的繁荣,也折射出城市人口流动的密集程度。
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对于许多老上海人来说,20路电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青春岁月的见证者。年逾古稀的唐阿婆从小就习惯乘坐20路出行,她告诉记者:“平日去静安寺和外滩,首选就是20路。”而她的亲属中有一位曾是“铛铛车”的司机,这使得她对20路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那时候上海滩上公交线路不多,20路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对于许多“上海小囡”来说,“香蕉座”是乘坐“巨龙车”时最有趣的体验。与记者同为“80后”的市民徐先生回忆道:“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巨龙车’了,小时候还一直抢‘香蕉座’,就是在两节车厢之间铰接盘位置的弧形座位,每到拐弯时会随之转动,成了小朋友争相抢占的‘宝座’。”
而“掉辫子”则是无轨电车留给上海人的另一独特记忆。所谓“掉辫子”,是指电车的集电杆因路面颠簸或操作不当而与架空电线脱离,导致车辆断电停止运行。这时候,能看到驾驶员迅速下车,熟练地用手一拉一搭,“辫子”顺利归位,车子又能重新上路了。
属于上海人共同的出行记忆中,还有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拥挤”。当时,上海公交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客运压力。高峰时段,车子往往挤得连门都关不上,有时驾驶员不得不先下车帮忙用力把乘客推进车门,然后再回到驾驶室开车。“现在年轻的公交车司机恐怕无法想象出以前那种‘乘车难’的局面了。”徐先生如是说。这种被称为“推屁股”的现象,现在看来或许有些苦涩,却成为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
“辫子车”的存在意义
在轨道交通高度发达、新能源公交车日益普及的今天,为什么上海还要保留看似“过时”的无轨电车?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与20路紧密相连的城市记忆和市民情感中。
20路公交车行驶路线从上海城市繁华深处穿过海派经典,沿路地标建筑、怀旧商号、人文馆舍不胜枚举。它串联起南京路、黄河路、中山公园、静安寺等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堪称一条“城市文化走廊”。许多乘客不是专门去某个目的地,而是把它当作观光线路来体验。“只需2元,就可以从汉口路一路乘车至中山公园终点站,游遍上海最精华的部分。”唐阿婆说,退休以后,她常常乘坐这条线路进行“上海一日游”,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价值,是其他交通方式难以替代的。
无轨电车还深深融入了上海的本土语言文化:“开无轨电车”在上海话中成了说话不着调、乱说一气的代名词;通宵工作被称为“开夜车”;步行被称为“开11路电车”……这些生动的方言表达,也反映出电车文化对城市生活的深远影响。
城市记忆的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并非一场博弈。上海在无轨电车系统的改造中展现出了难得的平衡智慧——既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实际问题,又通过设计创新保留历史风貌;既推进架空线入地改善城市景观,又精心保留部分线路延续城市记忆。这种“温和的革新”或许正是历史文化名城应对现代化挑战的最佳策略。
记者评论:城市需要这样的“记忆守护者”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20路电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这条公交线路见证了上海从一个远东大都市成长为全球城市的过程。在城市化高速推进、历史建筑不断让位于摩天大楼的今天,像20路这样的“记忆守护者”显得尤为珍贵。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记忆与情感的载体。20路“辫子车”之所以能够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活跃在城市街头,正是因为它在实用功能之外,还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保护这样的城市记忆,就是在保护一座城市的灵魂。
未来,随着城市继续发展,20路电车或许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乘客唐阿婆所说:“每当想到家门口有百年大学、百年公园、百年公交,就会感叹时光变迁。”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正是城市生活的魅力所在。
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20路这样的“慢元素”,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来路,思考前行的方向。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要向何处去——这或许就是百年20路给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最珍贵的启示!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地铁站出入口调整公告
2. 黄浦区机关青年辩论赛圆满收官
join us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