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老刘在修理厂见面,他正抱怨着自己的车,心情有点烦躁,这车要修一万块,你说值不值?我心里估摸了估,这车买了快三年,保养加维修成本估计得二三万了。话说回来,这种预算和开销,和买车时那漂亮的面子比起来,真的划算吗?开宝马,是面子。修车,要真修起来,哪有那么帅气?
买车这事儿,我觉得特别像在炒菜。研发和供应链搞不好的车,味道肯定差。发动机像主料,底盘和调校是辅料,再加上各种配置,说白了就是佐料搭配的差异。你不能一股脑儿全往主料堆里砸,但也不能全靠佐料忽悠人。拿新出的某款SUV举例,价格堪比老款中型车,但给的主料质量其实还算一般,佐料倒是铺得挺厚。用户开出去,感觉贼面子,但我刚才翻了翻朋友圈评论,倒不少吐槽说开着抖得慌、油耗比预期高。不是所有好看的菜都能吃得饱。
老实讲,我之前说买车预算别超年收入,这话有点绝对。毕竟年收入几十万的人也有闲散买低配车的,反过来年薪一般的,也有人咬牙买了面子车,你说这心态咋说呢?我猜测,大多时候是朋友圈和社交压力在推波助澜——朋友圈里谁没个能吹的资本,买车自然成了最直观的象征。对了,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买车时到底更看重外表还是功能?说不清,俺先听听你们想法。
说回供应链,不少人以为车企搞研发就是纯粹科技研发,实际上更像盖房子——设计图纸没问题,管家却忙着协调材料,水泥钢筋不够,工人排不上活,全得拖延。车企也是这样,某个零件供货延迟,整个生产线就跟做饭少放了盐一样难受。新车越来越复杂,电子和硬件供应链博弈更是日常。前几天和一个做二三线供应商的小张聊天,他说:客户(车企)天天变标准,公差就是死活要改,咱厂刚调好又犯脾气,实在累。这种细节,很少消费者能感知到,但直接影响车的质量和交车时间。
再提点数字,体感估计,10万左右的车型,维修和保养年均花费大约3000块,如果按10年周期算,3万块差不多,和车价比不小。30万级的车,年维修保养得5000往上,投入至少5万。换句话说,跨个级别,后期花费不是小数目。大家买车前,真得算算心里账,尤其是常说的能不能养得起,别光图面子,结果养不起晚饭钱都紧张。
聊到同价位车的实操差别,30万左右,奥迪A4L和宝马3系经常被捧上天。但我跟几个4s店销售聊过,毕竟配置相近,3系操控细节更适合老司机,A4L舒适性和软件生态好。可真正开起来,3系底盘调校稍硬,减震反应敏锐,长时间市区堵车会累;A4L开着舒服,但感觉方向盘没那么紧实。这点细节,人家新手和老司机感受截然不同,也决定了买车后踏实还是得瑟的体验差距。
说实话,很多事情是一条龙服务—不过我用龙不是说挺酷,而是途中卡壳的那部分。卖车、贷款、保险、上牌,这些环节很容易被忽悠。前阵子一个朋友抱怨,说我买车金融方案越算越觉得坑,小工厂出品的贷款顾问动作快,优惠看上去刺激,最后算下来利息比预想多好几千。朋友一句坦白,我这是买车还是买理财?
对了,你们遇到过那种车企标定不严,导致不同批次车油耗差异大的情况吗?反正我虽然没大数据,但身边几个车友都反映,号称6.0L的车,实际开起来7.5甚至8升油耗完全免不了,这不光是驾驶惯问题,供应链波动+研发测试环境限制,估计也有大影响。(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心算,粗略算下来,一辆15万左右的紧凑型家用车,5年里消耗的油费、保养费、保险费加起来,估计得8万上下,成本还不算折旧。而另外买辆25万到30万的中级车,平均年折旧4-5万,油费保养加起来得1万出头,算下来折旧和维护差异大头明显。其实算完账,很多人反而觉得保持足够好用且靠谱的入门级车,能省不少日常烦恼。
顺便小跑题,我前两天进了个车展,那种豪华品牌的展位灯光闪着耀眼,销售美女笑得特别真诚——她们笑容背后,心里琢磨的恐怕就是怎么把握客户的虚荣点和心理底线。车展上,我旁边小哥对我说:这车卖得贵点没事,关键是得让人觉得买了值。可值不值,真的得是用过才知道。
最后想说的是,还有一个事儿挺迷惑的,明明车企有这么多数据和研发投入,为什么还是总有打脸的口碑?比如油耗、故障率、综合体验经常有车主大相径庭?我自己的猜测是,供应链和客户使用环境差异太大,外加数据采集上的理想条件和实际不匹配。这也让买车的选择变得模糊,毕竟你买的不是一台机器,是一个综合包。你觉得呢?
买车时,是不是我们应该多留意买车后1年内的真实花费,而不是被开出去的那一刹那惊艳迷惑?毕竟,面子可以先买,里子才是长期的压力。你们会怎么衡量这俩?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