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挤得手机都没信号,讲真,这几年最魔幻的赛道就是硬派越野。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冲进来就是要整活儿,一把子all in。坦克400改个款,脸变得比我还凶;捷途那个新来的G700,就差把“干死坦克500”刻在脑门上了;连一向稳重的老大哥红旗,都扛着四个电机冲进来说,哥几个玩这么嗨,也带我一个。
这帮厂商是真的杀疯了!
但最魔幻的不是厂商,是用户。乘联会数据一拉,去年硬派越野卖了42万台,暴涨四成。国产车占了六成,光一个坦克300就卖了10万台,把牧马人、普拉多这些老牌选手挤兑得只能在角落里画圈圈。这里面有个灵魂问题:这多出来的几十万用户,真的要去越野吗?
别闹了。90%的车主,连自己小区的马路牙子都没上过,车底干净得能当镜子照。他们买的不是越野车,买的是一种人设,一种朋友圈里的“在路上”的自由感压缩毛巾,需要的时候泡开,拍个照,发完就拧干塞回口袋,继续回去当社畜。
所以你看,现在硬派越野的本质,已经不是工具了,它成了一种城市精神图腾。一种“我随时可以走,只是我不想走”的心理安慰剂。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每天被困在家庭、工作和KPI的三点一线里,我真的理解这种拧巴。就像你办了张健身卡,你去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出八块腹肌,而是为了在深夜吃烧烤的时候,能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没事儿,我明天可以去还债。”
车,就是那个健身卡。越野,就是那个明天。
想明白这个,你就看懂了现在车企所有骚操作的底层逻辑。
他们不务正业,搞什么大六座、按摩椅、冰箱彩电大沙发,是在干嘛?他们是在给你的“健身卡”附加桑拿、游泳、电影院功能。反正你也不去举铁,那不如让你躺得舒服点。捷途G700甚至都开始研究后排怎么让孩子写作业更方便,这哪里是硬派越野,这分明是移动的学区房,就差把辅导老师给你配齐了。
他们掀桌子,搞什么插混、增程、四电机,又是在干嘛?是在解决你最大的痛点:油价。以前的硬派越野,那是油老虎,一脚下去不是推背感,是心痛感。现在好了,电动机一上,市区里用电,安静又省钱,面子有了,里子也保住了。这不叫技术进步,这叫“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让你在三环路上堵车的时候,也能假装自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老炮们气得直骂街,说电动爹怎么越野,怕水怕高温,半路没电直接原地开启荒野求生真人秀吗?这个担心对不对?太对了。但有用吗?没用。
因为市场的核心,已经不是他们了。最好的商业模式,不是去满足一小撮核心用户的需求,而是去忽悠……啊不是,去服务那一大群伪需求用户。只要能让他们在城市里开得爽,偶尔能在郊区烂泥地里撒个欢儿不趴窝,这就够了。至于能不能穿越无人区,对不起,99%的用户连无人区的具体方位都不知道。
所以厂商也头疼,产品经理心态都快爆了。用户既要差速锁,又要激光雷达;既要大梁的刚性,又要空气悬挂的舒适。这相当于要求一个肌肉猛男同时还要会绣花,而且绣的得是双面苏绣。这就导致了成本的急剧爆炸,你等于花了一份钱,买了两台车的配置。厂商要把金钟罩铁布衫和天眼系统硬塞在一个身体里,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先别笑,你细品。
说真的,有时候看着我家的扫地机器人卡在椅子腿那儿,我就觉得所有智能设备都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车都长一个样,配置堆得跟俄罗斯方块似的,到底该怎么选?
我的建议是,放弃思考,跟随玄学。
如果你是真要去爬石头过大河,那你别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屏幕和灯带。你就研究三个东西:底盘高度、有没有分动箱、带不带三把锁。这玩意儿就像修仙里的根骨,根骨不行,你吃再多仙丹也没用。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99%的时间都在铺装路面上思考人生。那逻辑就完全反过来了。什么扭矩放大、什么接近角离去角,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唯一需要在乎的,就是这车停在你们公司楼下,能不能让路过的女同事多看两眼;堵在国贸桥上的时候,旁边的蔚来车主会不会觉得你很特别。
这时候,品牌玄学就登场了。有些人,就是喜欢奔驰那个标,哪怕它内饰异响。有些人,就是信仰特斯拉的极简,哪怕它刹车点头。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硬派越野也一样,你买的根本不是车,你买的是那个“范儿”。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机械素质和舒适配置了,那都是技术宅的自我感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硬派越野的购买决策,最终会简化成一个极其朴素的问题:
哪辆车,能让我看起来最像那个“更好的自己”?
是是是,这个结论很扯淡,很不理智,很不硬核。
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充满了荒诞和自我欺骗的行为艺术吗?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买的既不是越野,也不是舒适,你买的是一个“万一呢”的幻想。
而幻想,本来就是最贵的。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