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领克全系难掩市场危机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挺炸眼的:2022年一家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全年亏损超百亿元。这听起来不是夸张,是离谱。一边是销量蹭蹭往上涨,订单不断;另一边是亏得让人直眉跳。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不是说新能源车是风口么,这么烧钱是在干嘛?是不是这公司要不行了?

先别急着盖章,咱们一个一个拆开看。先捋一下账上的数字:销量、营收、毛利率、净利润,这几个指标得一块看。先说销量,这家公司去年交付量突破十万台的门槛,放在国内新能源车企里,属于前排选手。营收也不低,单台平均售价不少于20万,总收入接近300亿元。看上去,卖得还不错啊?那问题在哪?

问题是利润率。这家车企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比同行差了一大截。几家头部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毛利率都能站上两位数,虽然也不算高,但至少能喘口气。这个位数毛利率,意味着卖一辆车挣不了几个钱,甚至某些车型可能还贴钱。再往下看净利润,直接是负的,亏得更惨。这就让不少人开始怀疑:这么干是不是有点不靠谱?难道真的是乱花钱?

其实,毛利率、亏损这些指标,单拎出来看总是吓人。但你得把每家公司背后的结构捋清楚。比如这家亏百亿的车企,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非常高,超过了20%。换句话说,卖车的钱,有不少都拿去搞研发了。你可能会问,这钱烧得值吗?值不值咱还不好说,但烧这么多钱,毛利率能高得了么?研发投入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这是账面上的逻辑。

还有一个点:市场推广费用。这些新能源品牌为了抢占市场,打广告、办活动、补贴用户,花出去的钱也不少。这些营销动作,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可能是“造势”。但账本上它就是“亏”,没办法。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综合下来,这账看着就更难了。好像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听着挺魔幻。

那问题来了,亏这么多,是不是行业本来就这样?咱们拉几个同行对比看看。传统车企,比如吉利、长城,他们的利润率肯定高于这些新势力。毕竟做了几十年车,供应链压得住,成本结构优化得久。但传统车企现在的问题是转型压力大,新能源领域暂时拼不过造车新势力。不过,他们的账面看着稳,不像新势力亏得这么猛。

审题领克全系难掩市场危机-有驾

再看看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特斯拉早期也是烧钱烧得厉害,连续亏损了好几年。但近几年,它的毛利率是新能源车企里最高的,超过20%,账面也终于转正了。为什么?规模效应。它的销量高到一个量级,单车成本压下来,利润自然就上来了。对比国内新势力,这种规模效应还没完全体现出来,亏损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这事本质上是两种路径的对撞。传统车企靠稳扎稳打,慢慢转型;新势力靠烧钱开路,快速抢市场。短期看,新势力的亏损是主动的,带点战略性。企业是在抓机会,而不是乱花钱。只不过这策略风险高,得有足够的资金撑着,不然烧着烧着就没了下文。

再回到这家亏百亿的车企,它目前的策略就是“铺路”。研发投入、市场推广、大规模生产,这些动作都属于前期铺垫。如果后期市场能跑通,这些钱是能回来的。但如果市场预期没达成,接下来资金链压力会很大。你看它现在的账期,流动性已经开始吃紧了,这是一个信号。

总结下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看其实还算有章法。关键是要盯着它接下来怎么走。如果后续能实现规模效应、成本优化,亏损会慢慢收窄。但如果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跑不出来,问题就会更复杂。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看着不正常”的现象,其实是转型期的阵痛。长期能不能扛住,就看企业的耐力和节奏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