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跌遮羞布再被撕!外资车反攻国内市场,新势力烧钱难续命

最近这段时间,关心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感觉有点看不懂了。

前几年,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那叫一个风光,感觉天天都在创造奇迹,好像马上就要把那些合资老品牌拍在沙滩上了。

可一转眼,新闻里、朋友圈里又冒出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销量突然下滑、车子堆在停车场卖不出去,还有各种关于质量和服务的抱怨。

另一边,之前一直端着架子的合资车,甚至包括特斯拉,突然开始大降价,一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销量暴跌遮羞布再被撕!外资车反攻国内市场,新势力烧钱难续命-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咱们的新能源车一下子就不行了,还是说这背后有咱们普通人没看明白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用大白话聊聊这车市里正在发生的大变化。

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个最吸引眼球的“销量暴跌”和“库存积压”问题。

确实,一些数据显示,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比如七月份的头一个星期,新能源车的销量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回落。

这个数字看着吓人,但咱们不能只看表面。

这背后其实有个很简单的道理,叫“需求被提前透支了”。

你想想,上半年特别是六月份,各大车企为了让自己的半年报表好看一点,使出了浑身解数搞促销。

降价、送保险、送保养,各种优惠活动一波接一波,力度非常大。

很多原本打算下半年再买车的消费者,一看这么划算,就提前出手了。

这就好比一个水库,在上游集中放了一次大水,下游的流量短期内肯定会变小。

所以,七月初的销量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六月份疯狂促销的正常“后遗症”,是市场在自我调节,不能简单地就此断定说“车卖不动了”。

但是,另一个数字就没那么容易解释了,那就是“库存预警指数”。

这个指数是行业协会发布的,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体温计,衡量的是经销商手里的车多不多。

当这个数字超过1.5,就说明经销商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而有的报道提到这个数字一度达到了2.5。

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一家汽车销售店就像一个包子铺,这个指数意味着,就算这家店从今天起一个新包子都不蒸了,光卖仓库里存着的,也得卖上两个半月才能卖完。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销量暴跌遮羞布再被撕!外资车反攻国内市场,新势力烧钱难续命-有驾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前几年整个行业发展过快带来的“消化不良”。

新能源这个赛道太火了,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新玩家进来,大家都拼命建工厂、扩产能,都觉得市场会一直高速增长下去。

可当国家的购车补贴政策慢慢退场,消费者的热情也开始回归理性时,问题就来了:生产出来的车,比想买车的人要多。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些有点魔幻的景象:销售人员还在朋友圈里庆祝一天卖了几十台车,可媒体的镜头一转,却拍到门店后面的停车场里,一排排崭新的商品车安静地停在那里,风吹日晒,有的车顶上甚至都积了灰,长出了杂草。

这说明,繁荣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泡沫。

那么,消费者为什么开始变得犹豫,甚至有些人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合资车呢?

这事儿不能光怪消费者“喜新厌旧”,更多地要从一些车企自身找原因。

当一个行业跑得太快的时候,就难免会有人为了追赶速度而忽略了脚下的路。

首当其冲的就是“续航焦虑”。

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体验,车子宣传上说能跑600公里,可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冬天开着暖气,或者在高速上跑,能跑个三百多公里就不错了。

这种宣传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巨大落差,非常影响用车体验。

其次是产品质量和承诺兑现的问题。

有些车企在发布会上把车子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顶级的智能芯片、豪华的音响系统,可消费者拿到手之后才发现,有些配置被悄悄换成了低一个档次的,或者宣传的很多高级功能需要等以后通过软件升级(也就是OTA)才能实现,而这个“以后”却遥遥无期。

更让人寒心的是一些刷新底线的做法,比如有爆料称,一些厂家会用被水泡过的电池组经过翻新后当成新零件来用,或者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压制成隔音棉,这些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品控问题,而是诚信的崩塌。

服务和售后环节的“坑”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比如那个听起来很美的“终身质保”,很多消费者以为是买了份一辈子的保险,可真当车辆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池出了问题需要更换时,才从合同的细小条款里发现,厂家只免除零件本身的费用,而高达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工时费需要车主自己承担。

这种“文字游戏”让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当成了“韭菜”。

还有价格问题,同事上个星期刚提的新车,这个星期官方就宣布降价两万,去找销售理论,对方却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差价一分不退。

再加上二手车市场那惊人的贬值速度,去年花20万买的新能源车,今年可能连8万都卖不到,比同价位的油车贬值得快得多。

销量暴跌遮羞布再被撕!外资车反攻国内市场,新势力烧钱难续命-有驾

当这些问题一个个累积起来,消费者的信任就被一点点地消耗掉了。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钱来投票,选择那些让他们感觉更踏实、更放心的产品,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就在咱们国产新能源车企经历这些“成长的烦恼”时,那些曾经被我们追赶的合资品牌和特斯拉,却抓住了机会,发起了猛烈的反攻。

特斯拉率先举起了“价格屠刀”,把旗下车型的价格一降再降,甚至传出要推出十几万的入门级车型,这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紧接着,一直以来价格坚挺的日系、德系品牌也坐不住了。

以前要卖到二十多万的混动版雅阁、凯美瑞,现在各种优惠算下来,价格已经下探到了十二三万的区间。

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做?

一方面,这些老牌车企拥有非常成熟和稳定的全球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强;另一方面,这也是被我们中国品牌逼出来的。

正是因为我们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才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放下身段,参与到这场“肉搏战”中来。

这场由外而内的激烈价格战,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好事。

它就像一条凶猛的“鲶鱼”,搅活了整个池塘。

它会加速淘汰掉那些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力不足、只会靠营销和讲故事来生存的二三线品牌,让市场回归良性竞争。

同时,它也逼迫着我们国内的头部企业,比如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品牌,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优化成本、提升服务,才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车企竞争越激烈,我们能买到的车就越便宜,品质和服务也会越好。

所以,我们不必为眼前的一些波动而过分担忧。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根基是非常牢固的。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强大的产业链,从上游的电池、电机,到下游的智能座舱和软件生态,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

眼下经历的这些困难,正是在挤掉行业快速发展时期产生的泡沫,是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健康的必经阶段。

这场大洗牌会让投机者出局,但会让那些真正用心造车、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的强者变得更强。

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自我净化,更是它真正走向世界、引领未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