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

吉利智驾团队合并风波:重庆千里智驾背后的算盘

最近两天,车友群里聊得最热闹的不是哪款新车,也不是新能源补贴,而是吉利那边自动驾驶团队的“大动作”。有人说要裁员,有人说只是合并优化,还有人把极氪、银河、迈驰智行这些名字搅在一起,听得我脑瓜子嗡嗡响。其实吧,这事儿真没表面那么简单。

8月初那会儿,我正跟修理厂老李喝茶,他顺嘴提了句:“你们搞智能驾驶那帮小年轻,是不是又要被‘收拾’一波?”我还纳闷呢,后来才知道,说的是吉利内部几个搞自动驾驶的队伍,要全都往重庆那个千里智驾科技公司靠拢。三千来号人,这可不光是换个工位那么简单。

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消息传出来后,官方就一句“方案还没定”,也不承认,也不否认。我琢磨着,这八成就是在试水,看大家啥反应。这套路,在咱汽车圈其实挺常见——去年华为和百度那阵,也是先放点风声,然后看舆情再动手。

说到底,为啥现在急着整合?钱难挣呗!前两年L2+炒得火爆,可真让大伙花钱买账的不多。更别提L3、L4了,那技术门槛高到离谱,不少品牌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我认识一个做算法的小哥,上个月刚跳槽,他吐槽自家系统总误判,一到环城快速路就“神经质”地报警,让他开车时比不开还累。他原话:“本来想图省心,现在变成心理负担。”

极氪之前宣传过什么NZP高速领航,说能城市道路都能用,但身边试过的人反馈最多就是“不稳定”“干预太多”。甚至有一次,我们去外地自驾游,小杨家的极氪刚上高架不到五分钟,就自己退出辅助模式,还给导航报错——这体验啊,说好听点叫尝鲜,说难听点就是交学费。

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有驾

至于迈驰智行背后的旷视科技,当年靠刷脸出名,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混迹,有没有底气撑住,还真不好讲。有师傅私下讲,他们算法升级慢半拍,经常赶不上主机厂节奏。这次一起被整进重庆公司,到底是真融合还是方便下一步精简人员?这事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千里智驾”这个名字,大部分普通用户估计都陌生,其实早几年就在重庆落脚了。据业内朋友透露,他们主打集约化开发,就是想把各品牌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后可能所有相关技术平台,都从这里统一输出,再分配给旗下各牌子去用。不像以前,各自玩各自,一个集团养好几拨同样岗位的人马,那可真烧不起这个钱了。

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有驾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旦平台化推进,人肯定留不了那么多。冗余岗位和重复工种,第一个动刀子的肯定是这些位置。有销售调侃,“以后谁再敢吹‘我们独立研发’,直接让他查岗。”其实类似场景,我见过不少——维修站前几年流行加装摄像头盲区监测模块,现在厂家直接标配,全行业技师一夜之间失业不少。“新东西来的快,下岗也快”,这是老李经常挂嘴边的话。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这种整合操作,其实对员工来说压力很大。我表弟去年刚进一家新能源企业做工程师,本以为能安稳几年,结果半年不到部门就被砍掉重组。他跟我抱怨,公司根本没人提前沟通,全靠微信群消息互相转发。“上午还是同事,中午吃饭回来发现卡刷不了了。”现实确实扎心,但现在行业寒冬下,好多人只能硬着头皮扛过去,要么趁早另谋出路。

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有驾

再扯远一点,今年春天南方暴雨不断,有辆搭载辅助驾驶的新车型差点冲进积水坑。当时司机信赖系统,却没想到传感器识别不了积水深度,多亏反应快及时踩刹,否则后果堪忧。这类事故新闻虽然没怎么上热搜,但圈内讨论挺激烈,不少老司机开始怀疑那些宣传片里的“全场景覆盖”到底靠谱吗?

对比十年前自主品牌拼油耗、拼配置,如今则是一窝蜂卷起智能化。但真正做到省心、省力、安全,目前来看依然道阻且长。一位北方出租司机告诉我,他宁愿选传统ACC巡航,也不用那些花哨的高级功能,因为实际效果远没有广告吹得那么灵光。而且维修起来成本高,新零件等半个月都是常态,不如老款便宜耐造。“省油灯亮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现实。”

吉利自动驾驶实测真相:车未上高速,司机先下车引发智驾危机-有驾

所以啊,无论最后吉利这次怎么折腾,是破局也罢,是洗牌也罢,对普通用户影响未必立竿见影。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工程师、小白领们,每一次组织调整都是生活的一记重锤。有些故事,只能关起门来自嘲;有些决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信你问问隔壁楼那个搞的小赵,上周还在朋友圈晒凌晨加班照片呢,现在据说已经悄悄改签社保地址准备跑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