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阵子听朋友说他表姐家买了辆奔驰S680,广东那边顶配迈巴赫,家里庆祝中秋节他开回来,问我感觉如何。我说,迈巴赫这级别的车,不光是座椅舒适,更多的是那种不经意间的细节给人的高级感。朋友说他在美国看到S680卖17万多美元,看得他一脸懵:车子价格这么低?成本肯定不止这些吧?这让我忍不住去推算了一下奔驰S680的生产成本,毕竟一辆售价在中国区超过了55万美元,底层逻辑肯定没那么简单。
先说最直观的部分。做一辆S680,少说物料成本就得25万-40万美元。光那台6.0升V12发动机就非同凡响,就像机械里的宫殿,5万到8万美元只是发动机本身制造。比起我家老旧那台3.0涡轮V6发动机,成本直接翻了好几倍。变速箱也是9速强化版,造价估计1万多。车身用料不是普通钢板,而是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混搭,轻量而且高刚性。这块儿估计2万到3万美元,也就是车壳都比一般S级贵好几倍。
坐进车里你会发现更多花里胡哨:Nappa半苯胺真皮,座椅的电动调节、按摩、加热、通风什么的不说,后排那两个行政座椅装个电动伸腿托都值5万美元起步。全车座椅花了七八万刀是常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连冰箱和香槟杯座都计入成本,不少老车友甚至没想到这点。再加上Burmester环绕音响、木纹饰板、钢琴漆、每个按键以及细节处的手工打磨,内饰仅成本就上了8万美元。
智能辅助驾驶和座舱系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顶级L2+/L3级辅助驾驶不单这么简单,硬件摄像头、雷达传感器个数比普通车多得多,估算相关模块成本都超4万美元。而MBUX智能座舱里面几个超高清大屏和高性能芯片,也不是小数目。综合这些电子电气系统,至少得花3万美元左右。轮胎轮毂特别定制也是高档货,1万美元左右。
这些算下来最多也就是35万-40万美元,远远没达到55万美元价格。这里才是重点——乘上巨额的研发摊销和手工制造成本。
奔驰S级车型,尤其是顶配迈巴赫,是数十亿欧元研发投入的结果,平台、发动机、车辆控制系统,无一不是大投入。S680销量极小,全球可能才几千辆,这意味着巨大研发费用必须摊薄到很少几台车上。粗略估算,每台车分摊研发费15万到25万美元是合理的。这部分使得真实成本膨胀到50万甚至70万美元。
再说手工制造。普通S级用流水线装配,迈巴赫更多依赖顶级工匠做手工缝线、木饰拼接,这效率低但行头上档次。手工作业成本加上品控费,约计5万至10万美元。特别是对零件容差要求极高,报废率远高于普通品牌。个性化定制种类繁多,客户要求可以从漆面颜色到饰件材质自由选择,小批次制造产生的供应链成本可别小看。
一位奔驰销售告诉我:S680给经销商的批发价其实是在22万到27万美元之间,那里介于零售价和生产真实成本之间。这相当于厂商把研发和手工成本部分平摊到整个S级家族和E级车上,算账方式带来了价格上的错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自己算过最简单的:如果一辆车在中国市场零售价大约55万美元,奢侈品税和进口关税能占到30%-40%,经销商利润也在10%左右,皮包骨头地说出厂价占零售价40%-50%没毛病。那么从零售价反推生产成本,22万到27万美元批发价距离40万+的推算相差很大。到底奔驰在里面是怎么做账,我得承认没看透。
对比下同价位劳斯莱斯幻影,成本和售价比例出入在哪儿?外界猜测幻影用料和加工比S680更极致,但销量更低,研发摊薄更苦。迈巴赫在品牌上算是略微灵活的选手,毕竟奔驰集团内部完整供给了发动机和变速箱,切断外部议价空间。从这层面说,如果发动机这块儿单拿出市场价不现实。
别忘了那句汽车供应链老话:研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加成本,一方面阻止你成本暴涨。S680这台发动机是V12的绝唱,也代表了技术与时代的交叉口,少了它,奔驰的旗舰存在感明显削弱。
细想一下,我自己有点跳跃了,一开始想着只拿零部件堆材料成本分析,后来不得不拉入研发和手工,这让整体故事更复杂。
不过你们觉得,做这么一台几百万的移动行宫,消费者到底在意的是哪个点?发动机的机械味?还是那种坐下去一秒变贵族的感受?又或者,大家买这车,是为品牌背书还是单纯享受科技豪华?我就经常好奇:如果S680可以拆成单件单元专门卖,是不是还有人买?
看着奔驰S680的这些原材料,加工费用,再加上那些无形成本,挺像艺术品的。
还有啥细节没谈?对了,我表姐说她朋友的迈巴赫智驾确实顶级,远超尊界,但那美国17万的价格,总让我疑惑同一辆车成本到底怎样控制的,毕竟美国市场跟中国税费完全不一样。
所以,现在怀疑一下,我猜奔驰或许还有某些隐藏的结构性优惠或者内部成本调节机制,毕竟这个级别车太少见,制造流程非比寻常,不光是物料多少的问题。
也许每一台S680都像手工艺作坊的作品——哪怕成本再高,产量再低,买它的人,需要的不只是一辆车,而是一种身份、一份荣耀。
你怎么看?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拆解这辆奔驰S680,不算官方账本,只用你肉眼和心算,猜猜它到底在哪儿花钱最多?你会盯发动机?还是一块小小接缝处的手缝真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