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

“国产车好看不耐用,发动机肯定要靠进口。 ” 这话放在十年前,很多人听了可能点头;放到现在,日本车企拆了红旗H9的发动机舱后,直接被打脸。这台让H9开起来又稳又猛的发动机,从里到外全是“中国造”,连个外国零件标签都没找着。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去年日本某汽车研究机构本来想“挑刺”,专门弄了辆红旗H9回去拆解,想看看这台被中国消费者捧上天的“国产豪华旗舰”,核心发动机到底是不是“舶来品”。 结果拆到发动机舱时,工程师们都愣住了:这台2.0T的机器,缸体上的钢印是“CA6GV30TD”,喷油嘴刻着“一汽自主设计”,连涡轮增压器的铭牌都写着“中国一汽供应商”。原本以为会有的“进口技术认证贴纸”,一个都没见着。原来咱们自己造的高端发动机,早就能撑得起“豪华车”的招牌了。

那家日本机构的拆解报告后来在网上流传,里面细节特别扎心。 他们原本准备了“进口技术清单”,打算一项项核对:比如涡轮是不是博世的,喷油系统是不是德尔福的,甚至缸体材料是不是德国进口的。 结果拆开来才发现,这台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全是“中国原创”。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首先是动力响应。 普通涡轮增压发动机有个通病,踩油门后要等0.5秒甚至更久,涡轮才能介入发力,这就是所谓的“涡轮迟滞”。 但红旗H9的这台2.0T是“机械增压”,原理是直接用发动机曲轴带动压缩机压缩空气,没有涡轮的“延迟”。 日本工程师实测发现,踩下油门的瞬间,发动机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推背感几乎“零等待”。

其次是省油。 这台发动机用了“智能水温控制”技术,简单说就是根据路况自动调节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 比如在市区堵车时,水温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上了高速后,水温又会快速升到最佳工作区间,提升燃烧效率。 实测数据显示,H9的百公里油耗比同级别搭载3.0T V6发动机的豪华车还低2L左右。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最让日本工程师震惊的是“自主创新”。 他们数了数,这台发动机光核心专利就有5项:比如“多孔高压喷油嘴”技术,能把燃油雾化成比头发丝还细的颗粒,燃烧更充分;再比如“双平衡轴设计”,能有效降低发动机的震动,开起来更平顺。 要知道,这些技术以前都是国外车企的“压箱底”,现在全被中国工程师啃下来了。

红旗H9的发动机这么牛,是突然“开挂”了吗? 其实不然。 如果你翻开一汽的研发历史,会发现这是30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早年的红旗车,发动机确实“差点意思”。 比如90年代的红旗CA770,用的还是引进的国外技术,不仅油耗高,可靠性也不行,经常开着开着就“趴窝”。 那时候的工程师,拆国外发动机都得偷偷摸摸,把零件拆下来画图纸,再用土办法仿制。

转机出现在2000年后。 一汽成立了专门的发动机研发中心,从最基础的“燃烧控制”开始学起。 那时候实验室里的工程师,每天对着电脑模拟燃烧过程,光是调整喷油角度就试了几千次。 有位老工程师回忆:“最苦的时候,连续三个月住在实验室,每天只睡4个小时,就为了找出最佳点火提前角。 ”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2018年是个关键节点。 这一年,红旗推出了H5,低配版用1.8T发动机,高配版用2.0T发动机,全是一汽自主研发。 虽然当时有人说“参数一般”,但这台1.8T发动机的热效率已经达到了39%(当时主流合资1.5T发动机也就35%左右)。 到了2020年红旗H7上市,搭载的3.0T发动机更是直接“超车”。最大马力231匹,扭矩300牛·米,比同期的丰田皇冠3.0L自然吸气发动机强了一倍不止。

而H9的2.0T机械增压发动机,算是把这些年的技术攒了个“大招”。 它不仅集成了之前的智能水温控制、多孔喷油嘴,还用了最新的“米勒循环”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延迟关闭进气门,让更多废气留在气缸里,提高热效率。 官方数据显示,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2%,已经超过了部分豪华品牌的3.0T发动机。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如果说H9的2.0T是“家用豪华标杆”,那红旗新下线的V12发动机,就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这台发动机的参数有多夸张? 最大马力762匹,扭矩1100牛·米。奔驰经典的V12发动机(比如S600上的M275)也就530匹马力,宝马的V12(比如760Li的N74)也就540匹马力。 红旗这台V12,直接把马力翻了一倍。

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 这台发动机用的是“涡轮增压+直喷”技术,而传统的豪华品牌V12大多是自然吸气。 自然吸气的优势是平顺、可靠,但想要大马力就得靠“堆排量”,结果就是发动机又大又重。 红旗的V12用涡轮增压“暴力补压”,不仅马力更大,体积还比传统V12小了15%,重量轻了200公斤。这对礼宾车来说太重要了,毕竟车身越轻,操控性越好。

这台发动机的应用场景也很特殊。 它不会出现在普通家用车上,而是专门给新一代红旗礼宾车、检阅车和防弹车用的。 比如新一代红旗H9+定制版,用的就是这台V12发动机,开起来不仅动力随叫随到,震动和噪音控制得比奔驰S级还厉害,坐在后排,几乎听不见发动机的声音,只有脚下的轻微震动。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V12这么牛,为什么不用在普通车上? ” 其实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 一台V12发动机的研发费用就要几个亿,普通家用车根本“用不起”。 但对国家来说,这台发动机意义重大,它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当中国的礼宾车和外国元首的座驾停在一起,我们的车带着762匹马力的“中国心”,对方的发动机可能还不到700匹,这种细节里的“工业实力”,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红旗发动机的突破,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

早年间的中国车企,想造个发动机都得“看别人脸色”。 比如90年代,某车企想引进国外发动机技术,外方直接开价:“技术转让费10亿美元,还要占股30%。 ” 钱给了,技术却只给“过时版本”,核心参数还要保密。 那时候的中国工程师,只能在车间里拆零件、测数据,用最笨的办法“偷师”。

现在的中国车企,早就过了“偷师”的阶段。 就拿红旗的发动机来说,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都是自主可控。 比如缸体材料,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铝合金”,强度比普通钢材高30%,重量轻20%;再比如加工设备,用的是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度能达到0.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100倍。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这种变化,连外国车企都看在眼里。 去年,日本丰田的技术团队来一汽参观,看了发动机生产线后感慨:“你们的加工精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当年的水平。 ” 更让丰田惊讶的是,一汽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很多工程师刚毕业没几年,就已经能独立负责核心项目。

那家日本机构的拆解报告,在网上火了整整三个月。 评论区里,有人说“早该这么干了”,有人说“原来咱们一点都不差”,还有人翻出了十年前的旧闻,当时有媒体说“中国发动机落后国外30年”,现在看来,这30年早就被追回来了。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让人感慨的是,这台发动机的成功,不是靠“砸钱”堆出来的,而是靠工程师们“死磕”出来的。 比如为了优化喷油嘴的设计,一汽的工程师团队在实验室里待了半年,试了100多种喷孔形状,终于找到了“最优解”;再比如为了降低震动,他们在发动机支架上用了“主动液压减震”技术,光是调整阻尼系数就做了2000多次测试。

现在,红旗的发动机不仅用在自己车上,还开始给其他国产车企供货。 比如某新势力品牌的旗舰SUV,用的就是一汽的2.0T发动机;某商用车品牌的重卡,也换上了一汽的3.0T柴油发动机。 用这些车企的话说:“以前总觉得进口发动机‘保险’,现在发现国产发动机更靠谱。质量不比国外的差,价格还便宜30%。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从被质疑“造不出好发动机”,到日企拆解红旗H9后“哑口无言”,中国汽车工业用30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可能需要50年的路。 这30年里,有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有生产线工人反复调试的汗水,有研发团队为一个参数争得面红耳赤的争吵。 但最终,这些都变成了发动机缸体上的一道道加工痕迹,变成了喷油嘴里的一颗颗细小孔径,变成了仪表盘上不断跳动的动力参数。

被质疑30年的“组装厂”,被一辆红旗H9撕碎,中国芯藏不住了-有驾

下次再有人问“中国能造好发动机吗”,你可以指着马路上跑的红旗H9说:“你看,这台发动机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中国造的。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