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咱们身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大城市,马路上跑的、路边停的,十辆车里有好几辆都是带绿牌的电动汽车。
说实话,这种变化是挺大的。
以前咱们都觉得电动车是个新鲜玩意儿,技术不成熟,现在不仅不少人买,而且国家也大力支持,连公交、出租很多都换成了电动的。
可是,跟着保有量上来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火灾风险。
这不,最近上海上线了一个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的智慧监测系统,一下子就把所有带专用号牌的新能源车都纳入了监测,光是数量就有180多万辆。
这个事儿,我觉得其实挺值得聊聊的。
先说说为啥要搞这个系统。
锂电池是现在大多数新能源车的动力核心,说白了,咱们手机、笔记本的电池跟车上用的技术原理差不多,就是尺寸和容量大得多。
锂电池的优点都是大家知道的,续航长、充电快、能量密度高,可问题也有——最怕高温、短路、碰撞,万一出了意外,起火比燃油车还快,扑救起来还麻烦。
你别看平时开着挺安静,一旦电池失控,温度升上去就会“热失控”,那火一下就窜起来了,救火的消防员都头疼。
以前大家对电池火灾了解不多,新闻上偶尔见到,大家也都是“马后炮”式地担心。
但实际上,随着保有量上去了,这种风险真的不能忽视。
尤其是在地下车库、商场、充电站这种人多、车多、空间密闭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上海这回联合消防部门和数据机构,研究开发了新能源车火灾风险监测平台,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有事先做、未雨绸缪”。
它采用的方式很聪明,后台直接调取车辆的实时数据,分析能不能有起火风险。
其实现在的新能源车,出厂就带着行车电脑,能监测电池电压、温度、充电状态、是否短路等一大堆参数。
数据都在,关键是怎么用。
上海这套系统就是把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建了一个“火灾风险数据模型”,用来分析和预测每辆车的风险水平。
比如说,某台车电池温度异常,或者在充电时波动很大,系统就能提前预警。
这样一来,不但能提醒车主,也能让消防部门第一时间知道该去关注哪儿。
再说它的使用场景。
原来啊,每次遇到大型活动,比如进博会、车展、人工智能大会这种活动,主办方和消防部门最怕的就是新能源车突然出事,大家都太谨慎了,干脆规定不能停在地下车库,甚至整个活动区不让新能源车进。
你想想,这对新能源车主影响多大啊,明明是好事,反倒成了被区别对待的群体。
可现在有了这套智慧监测系统,消防部门能“无感”管控,不打扰车主,也不会大动干戈。
只要后台一看,风险可控,高危车能提前隔离,整个活动的安全系数也就提高了。
这样,新能源车主的体验提升了,主办方、消防部门的压力也小了,真的是多赢。
然后,这个平台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实现了实时报警和快速应急。
以前要等人发现火灾再报警,多少都要耽误点时间,有时候还是等烟都冒出来了才发现,有的地方监控还不全。
现在不一样了,平台自己监测数据,要是哪辆车出现了疑似“热失控”的情况,系统马上弹窗预警,显示车辆的品牌、位置、电池状态等详细信息,消防员就能第一时间联系车主,或者直接派人用挪车器把高风险车移走,甚至直接上防火罩隔离。
这样一来,火还没烧起来,风险就控制住了,万一真烧起来,也能第一时间把车和人隔开,把火扑灭,把损失减到最低。
这种效率,肯定比传统的“被动救援”强太多。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数据化和智能化带来的管理升级。
平台不光能预警、报警,后续每次火灾处置完了,还能把火灾信息、车辆信息、时间地点全都录入系统,长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数据库。
这样,技术部门、消防部门都可以分析数据,看看哪些车型、什么场所有风险,哪种情况易发事故,给今后政策、技术改进都提供坚实的依据。
这才是真正的数字化管理,告别“凭经验拍脑袋”。
有了数据支撑,未来无论是厂家改进电池技术,还是消防制定应急预案,都会越来越科学、精准。
再说说未来的应用空间。
现在平台主要服务的是市政和大型活动场所,覆盖带上海专用绿牌的新能源车。
可实际上,像大型充电站、商场、居民小区,都是新能源车密集停放的地方,将来这种监控系统肯定是越普及越好。
比如小区有个地下停车场,十几二十辆新能源车一起充电,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有了监控和预警,物业、居民都能安心不少。
再比如充电桩,有些老小区电路老化,一旦有短路或者高温,平台一监测就能第一时间预警,相关责任人也能提前介入,避免小问题变成大事故。
说到底,这事儿对新能源汽车车主也是利好。
以前一出事,大伙儿都觉得新能源车“不安全”,社会舆论对车主也不太友好。
其实大多数新能源车是安全的,火灾发生率并不比燃油车高多少,就是偶尔一出事,新闻曝光度高,大家就印象深刻。
有了这套系统,车主也安心,毕竟多了一道安全保障。
尤其是遇到台风、暴雨,或者高温天,系统自动就能监控电池状态,连人都不用操心。
当然,归根到底,咱们车主自己更要注意。
车子停放要远离杂物,雨天别冒险涉水,充电多用慢充——这都是降低火灾风险的基本常识。
别嫌麻烦,毕竟安全第一。
另外,厂家也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电池安全性,降低热失控的概率。
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推动标准升级、技术创新,把防控做在前头。
你看,上海这次上线的智慧监测系统,其实就是“科技+管理”的典型结合。
以前靠人盯、靠经验、靠运气,现在靠的是技术手段、数据分析、智能判断。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解决好安全问题,才能让这个产业更可持续,才能让老百姓更愿意接受新能源车。
尤其是将来普及到全国更多城市,甚至形成行业标准,不光是上海,全国其他地方都能借鉴。
毕竟,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用户体验”之一。
回头想想,其实每个新技术的普及都伴随着安全管理的升级。
最早汽车刚普及的时候,交通事故也多,后来有了红绿灯、限速、交警、驾照管理,才慢慢规范起来。
现在新能源汽车也是类似的道理。
有风险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办法识别风险、提前预警、科学管理。
只要人尽其能、科技赋能,问题就能解决得更好。
我觉得,除了平台本身不断优化,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厂家要做更安全的产品,车主要提高安全意识,政府要推动法规和标准完善。
大家都动起来,中国新能源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率先做“试验田”,等经验成熟了,推广到全国各地,咱们的新能源车安全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老百姓才能放心地选择、使用。
最后,还是想提醒一句,安全无小事。
无论是开车、停车、充电,都要多留个心眼。
科技进步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科技和人一起努力,才能守护好每一辆新能源车,守护好城市的安全。
有了这套系统,上海的新能源车主肯定体验更好了,社会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
这不仅是对上海的利好,也是对全国的示范。
希望以后更多城市都能用上这样的智慧平台,让咱们的新能源车跑得更远,更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