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争议三方联合声明致歉发布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纯电SUV发布会上,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一辆自重2.5吨的理想i8,竟然将一辆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撞飞”,后者四轮腾空,驾驶室严重变形,而i8却“毫发无损”。这荒诞的视觉冲击力瞬间引爆舆论,公众在惊叹之余,更多的是对测试真实性、科学性乃至商业伦理的强烈质疑。乘龙卡车随即怒斥“被摆了一道”,并扬言诉诸法律。即便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坚称测试符合标准,也未能平息众怒。直至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与东风柳汽三方发布联合声明,就此事件致歉并呼吁行业自律,这场闹剧才勉强画上句号。然而,这并非简单的公关危机,它赤裸裸地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狂飙突进的“内卷”浪潮下,商业道德的沦丧、测试标准的扭曲以及恶性竞争的结构性顽疾。
2015年理想汽车股价走势图(5月19日至8月6日)

这场“撞飞”卡车的闹剧,其核心在于对消费者信任的无情践踏。任何一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会对视频中“以卵击石”却“以小胜大”的结果感到匪夷所思。理想汽车声称测试依据“普通公路典型事故形态”,但这不过是粉饰太平的谎言。现实中,两车完全正面碰撞且驾驶员不采取任何避险措施的情况,几乎是天方夜谭。更何况,测试中使用的8吨空载卡车,与中国干线公路上动辄30吨甚至49吨的满载重卡,其动能差距何止四倍?这简直是用火柴划出的火花去比试燃气灶的火力,荒谬至极。而重卡驾驶室那诡异的倾倒,更是让人怀疑其锁止装置是否被人为干预,以放大i8“完胜”的视觉效果。这哪里是科学测试,分明是一场为营销噱头精心编排的“行为艺术”。这种以极端、非典型测试结果误导消费者,甚至不惜贬损友商产品的行为,不仅模糊了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客观判断,更在深层损害了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当企业为了短期流量和销量,可以肆无忌惮地突破商业伦理底线,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信任基石便会如沙堡般崩塌,最终将严重阻碍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高速公路上重卡与小车相撞事故现场,显示“第三轮挑战 重卡对撞测试”。

此次事件也无情地撕开了行业监管滞后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性缺失的遮羞布。在“内卷”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碰撞测试这一本应严谨的科学验证工具,被部分车企异化为营销的“核武器”。而本应作为独立、公正仲裁者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却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将“品宣”和“赋能”堂而皇之地写入其业务定位。这使得它们在测试流程的严谨性、信息发布的完整性上出现致命偏差,甚至沦为企业过度营销的“帮凶”。这种现象并非汽车行业独有,从互联网直播电商的虚假宣传、房地产行业的“甲醛房”乱象,到AI技术滥用带来的伦理挑战,无不暴露出监管体系在应对新兴业态“野蛮生长”时的滞后性与行业自律的困境。当检测认证机构的专业准则被商业需求所裹挟,其公信力受损将直接影响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加剧市场乱象,使“内卷”从单纯的价格战,蔓延至更深层次的道德与标准之争。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闹剧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形象的结构性冲击。中国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出海”,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然而,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企业诚信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类似“碰撞门”的争议,一旦在国际上传播开来,将严重损害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的专业、可靠形象,直接影响其国际市场拓展的步伐。过度营销和恶性竞争,不仅消耗了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宝贵投入,也阻碍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企业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营销“奇招”而非产品“硬实力”上,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我们必须警醒,避免重蹈其他行业在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道德困境与监管挑战。中国汽车业,必须深刻反思,从源头杜绝不正当竞争,回归技术本位,方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理想i8碰撞测试联合声明的发布,或许是行业自我纠偏的积极信号,但要真正治愈“内卷”的深层病灶,绝非一纸声明所能解决。这需要一场彻底的行业“刮骨疗毒”。企业必须坚守诚信,将资源聚焦于车辆安全性能的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以及用户真实体验的优化。监管部门应迅速健全法规,强化对测试标准和营销行为的监督,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对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零容忍。第三方检测机构则必须坚守专业底线,维护其独立公正性,成为行业公信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让科学回归科学,让安全成为所有测试不可动摇的原点,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建立起以安全、技术和诚信为基石的健康生态,赢得消费者长期的信任与尊重,驶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否则,这场“内卷”最终只会将整个行业卷入信任的深渊,成为全球汽车史上又一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的悲剧,而这次,失去的将是中国汽车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