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汽车巨头们,一改电动化狂奔姿态,纷纷宣布暂缓全面淘汰内燃机计划——宝马、奥迪、奔驰、沃尔沃、宾利等相继叫停此前激进的“只卖电动车”时间表。
内燃机并未如预期那样“退役”,而是在全行业压力下重新变成维稳的“现金牛”。
说实话,这轮风向转变,真让人感慨:前几年各大外资品牌抛出新一轮“电动化到底”的宣言时,气势汹汹地仿佛燃油机已成昨日黄花,谁能想到,大浪淘沙几年后,老牌豪华车企集体踩下了刹车。
宝马高管那句“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或许更像一个不太愿意承认的现实。
多年的品牌积淀和现金流依赖,让这些企业在潮水真正来临时,反而变得谨慎。
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连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是不忍直视,同比又降超15%。
同样的压力也在奥迪、奔驰、保时捷、沃尔沃身上重现:电动化转型未能带来理想利润,内燃机车型却依旧是撑起业务的顶梁柱。
实际上,奥迪原本野心勃勃地定下“2033年彻底告别燃油车”的时间表。
可到今年,管理层已明确表态,这个目标要无限期延后,接下来还会推出新一代燃油与插混车型。
奔驰曾在2021年信誓旦旦,2030年主要市场纯电动化。
2024年业绩一出,他们又“战术性调整”了,推迟电动车销量占比和内燃机车型淘汰节奏。
沃尔沃则索性放弃了“2030仅卖电车”,改口说主打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双轮驱动。
保时捷的调整更是被市场放大:全球销量大跌,尤其在中国市场一泻千里,纯电动销量不给力,经销商甚至集体“反水”、拒绝进货,逼着高管表态补贴。
虽然官方依旧强调未来“电动化是核心技术”,但已然放弃了原定的销量目标,主动延长纯电与燃油并存的“过渡期”。
曾被认为最容易成功电动化的宾利,也放缓了脚步。
新管理层下,让插混车型再活五年,2035年前全面转型再说。
车企们不再把未来的赌注全押在电上,反而试图在混乱和变化中保留老本行,争取更多喘息空间。
造成这股集体“反水”的,绝不仅是技术没准备好。
电动化目标设得太激进,现实等待市场和技术答卷——结果发现成本高、盈利难、消费者转向比想象慢,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让巨头们“心头一紧”。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突破693万辆,占新车总销量44.3%。
产业政策、供应链、工程师红利,以及越来越有主导权的本土品牌,正推高行业门槛。
谁都幻想过干掉内燃机,造一辆纯净的电动车,可现实远比理想复杂。
以宝马为例,一边被新能源市场紧咬着不放,一边苦苦维持燃油车阵地,求生欲拉满。
毕竟,电动化的研发和上量都需要钱,而造血的还得靠燃油机。
失去了现金流,电动化梦想就成了空中楼阁。
这让宝马高管时不时出来反思:激进电动化战术带来的市场缺口和经营风险,远比想象中大。
同样的压力在保时捷身上放大。
上半年中国销量同比下跌28%,全球销量也跌了6%。
本就不便宜的纯电车型,动辄亏本出库,经销商们抱团抵制要补贴,说到底还是市场买账不如预期。
保时捷CEO也不得不直言:电动车发展速度没能跟上几年前的畅想,中国的结构性变化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
而对比身边的比亚迪、大众等案例,差异更为显著。
比亚迪这几年只带着技术、产能和政策东风,从电池到整车,节奏全速推进,成了国内新能源市场“数一数二”的大巨头,全球电动车市占率、销量增速也是亮眼。
反观曾经欧系巨头,除了要面对自家市场的不确定,还要直面中国新能源“蚕食市场”的事实。
大众也曾高歌猛进,许下欧洲2035年全面电动化的豪言。
但这两年,大众面对软件卡壳、消费者需求疲软,以及新进入者的竞争,也不得不调整策略。
现在变得更现实了:不同地区根据实际节奏布置电动车,不再一味追求“电动独大”,而是寻求平滑转型、慢慢过渡,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内燃机的意义也由此变得复杂:一方面,它是现金流和盈利的保证,在没有全新新能源爆炸前,维持着企业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混动技术的发展,让“油电结合”成为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最务实的方式,尤其是在不同市场需求巨大分化时。
但也不能否认,中国,依旧是外资巨头们不能失去的电动化主战场。
中国市场体量大、转型快,把新技术、新玩法、新消费习惯摆在了所有国外品牌面前。
奥迪、宝马们不敢再慢条斯理。
奥迪一汽新能源长春工厂2024年底正式投产,和华为深入合作,直接上定制自动驾驶平台,和本土巨头并肩竞逐。
同样,宾利宣布最早2027年把首款纯电车型推向中国,英国老厂花30亿欧元投资全部纯电转型——放眼全球,电动化最快的脚步正跑在中国。
新一代本土竞品如比亚迪、小鹏、蔚来,已经用技术和速度一轮轮刷新了想象边界。
几十万的新能源轿跑、SUV、“能飞的车”、智能车控、OTA推送……这些体验让消费者回不去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今年销量有望1600万辆,占比将过半。
来自本土的压力,也逼得宝马、奔驰们哪怕在全球市场迟疑,却必须在中国快马加鞭。
值得回味的是,让人着迷的,不仅是“谁能电动到底”这种行业大戏,更是期间的震荡、反复和妥协。
电动化既是未来技术的图腾,也是人人争抢的新蛋糕,可没人想在蛋糕还没做熟时冒险“弃了旧灶”,一拍脑袋把传统内燃机砸了。
所有的豪言壮语,最终落在财报数字和市场反馈上,品牌也只能一边壮怀激烈,一边保守试探。
业内的人都清楚,现在不是“梦想和情怀”主导的阶段,而是现实比拼耐力和眼光的时刻。
“风口”来临时,谁都敢抢第一批风投。
真要大规模落地、电动车成为主流,还是需要细致考量产业、技术、市场多维变化,量力而行。
最后说一句,不管是宝马们求稳,还是比亚迪们狂奔,电动车和内燃机不会简单谁替代谁。
产业史和生活本身,都容不下简单的二元对立。
未来或许属于电,而路一定没现在想象的直。
或许十年后,人们回看今天这些大厂“反水”的举动,会心一笑吧——原来,那些曾被淘汰的“旧动力”,其实都在静静等待再就业的机会,陪我们多走一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