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大戏,开场就是高潮。10月中旬,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的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公开信,内容简单粗暴:公司即日起独立运营,荷兰总部那边,我们不带他玩了。
这石破天惊的一幕,是对荷兰政府强行“抢劫”的直接反击。就在9月底,荷兰方面翻出了一部源自冷战时期的古早法律,以“国家安全”为名,悍然接管了这家中资企业的荷兰总部。
他们以为抢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却没想到,鹅的主人直接把整个养鹅场搬走了,只留给他们一个空荡荡的鹅笼。
事情的剧本,早在今年6月就已写好。
法庭文件毫不客气地揭开了荷兰政府那块“自主决策”的遮羞布。6月12日,美国官员与荷兰外交部开会,话说的很直白:想避免贸易限制,就必须让安世半导体的CEO张学政下台。
中企自然没搭理这茬无理要求。于是,报复来了。9月,美国将安世半导体列入贸易“黑名单”。仅仅第二天,荷兰政府就心有灵犀般地采取了行动。
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一边否认与美国协调,一边挥舞着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大棒,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治理缺陷”和“国家安全”。可笑的是,正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2023年底因为股东结构问题,主动寻求过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帮助。
这种前脚求助、后脚被“没收”的操作,实在是刷新了商业道德的下限。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纠纷,而是一场在美国的指挥棒下,由一个主权国家亲自下场实施的商业掠夺。
荷兰人显然高估了总部的作用,也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反击决心。他们拿到了公司的决策权,就好像拿到了调兵的虎符,正得意洋洋。
但他们忘了,兵在哪里。
安世半导体,这家前身是荷兰恩智浦标准器件业务的公司,虽然总部在荷兰,虽然在德国和英国都有晶圆厂,但它的命脉,超过70%的产能核心——芯片封装与测试环节,牢牢地扎根在中国东莞。
10月4日,就在荷兰政府动手后没几天,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实施出口管制。这步棋表面是限制,实则是保护。
紧接着,安世中国发出那封惊人的独立宣言,直接与荷兰总部切割。等于在向全世界宣告:你荷兰政府控制的那个总部,现在就是个空壳子。指挥部被端了,但军队还在,而且现在只听新指挥部的命令。
真正的恐慌开始蔓延,不在海牙,而在全球的汽车工厂里。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不是什么尖端芯片,而是汽车里无处不在的“小芯片”,控制着车灯、开关、方向盘模块。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就像汽车神经网络的末梢,一个都不能少。
安世每秒生产约3000个这样的部件,早已深度嵌入博世、电装等一级供应商的组件中。想找替代品?对不起,没那么容易,验证和更换需要漫长的时间。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率先叫苦,说收到了安世的通知,没法保证供货了,现有库存只能撑几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更是发出警告:再这么下去,可能导致产能大幅受限,甚至停产。
这股寒意迅速跨过大西洋,美国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预测,2至4周内,美国汽车工厂将面临“重大冲击”。连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也证实,他们的零部件厂商收到了供应中断的预警。
从大众、宝马到通用,全球的汽车巨头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向荷兰政府施压。短短几十天,荷兰政府从一个气势汹汹的“掠夺者”,变成了一个被各方指责的“麻烦制造者”。
压力之下,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10月21日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了电话,开始寻求“兼顾各方经济利益”的解决方案。
但中方的筹码已经摆在了台面上:任何想让安世中国恢复出口的协议,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恢复张学政的职权,恢复中方完整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政治操弄,最终都会反噬自身。你以为控制了公司的“大脑”,却发现“身体”和“灵魂”根本不归你管。抱着一个空壳子,只能在凛冬将至的供应链寒风中独自哭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