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万台,这个数字砸在桌子上,谁的心不颤?
奥迪销售公司那块牌子被长春“递”给杭州的那一刻,东北老铁的脸色估计比腊月的松花江还冷。
税收、资源、人才、朋友圈里的面子,一夜之间都跟着行李箱一起南下了。
有人在长春夜色里点了根烟,叹了口气:这不是卖房换海景,是把自家老冰箱给了亲戚,还得说声“多照顾”。
杭州这边,大概已经有小伙伴开始琢磨怎么在西湖边办奥迪发布会了。
毕竟,南方的招商团队嘴皮子溜得很,政策一条接一条,互联网人都快跟汽车人抢饭碗了。
朋友圈刷到新闻,手一滑,评论区全是:东北要凉,南方才是未来。
说得好像明天长春就剩下雪和老铁串儿了。
我就想问一句,长春为啥就这么憋屈?
其实也不难懂。
一汽、奥迪这些老字号,背后是上亿投资、几十年积淀。
可这几年,产业升级说得好听,落地难得像冬天见太阳。
年轻人毕业就跑,写字楼里人没坐满。
说白了,长春招不住人,杭州招人招钱招流量,南北差距肉眼可见。
有时候想,这事像不像当年恒大烧钱搞足球?
冠军拿手软,最后负债满地。
资源多了,难保不被人惦记着。
杭州这次能把奥迪销售总部揽进怀里,背后是南方的势头正盛,政策、产业、人才,各路流量统统往南流。
你在长春看着新闻,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有人可能要问了,杭州到底给长春带了啥?
翻遍资料,除了对口帮扶的文件、偶尔的交流活动,真要论落地成果,怕是比东北的春天还要短。
杭州看中奥迪的品牌和市场,长春盼着借南方的东风冲一把。
可谁都不傻,各自算盘打得啪啪响。
人才交流?
更像是单向南下;资源共享?
最后成了“你来我这儿开个会,我去你那儿见个人”,真金白银少得可怜。
说到奥迪销售公司,不就是一块牌子?
错。
独立纳税,意味着大把税收和产业链的倾斜。
2023年,南方市场撑起了60%的销量。
总部一挪,税收、资源、话语权都跟着走。
长春要是说没感觉,那是骗自己。
杭州这边,汽车产业链虽然没东北全,但有钱有政策,谁不想分块蛋糕?
这种总部搬家的事儿,体育圈、娱乐圈、地产圈哪个没演过?
恒大、万达、明星转会……资源往哪儿流,哪儿就热闹。
谁愿意留在资源稀薄的地方?
说白了,都是现实驱动。
长春和杭州这场拉锯,奥迪成了“局中人”,有点像球场上被夹在中场的核心,左右为难。
你再看长春,产业地图上少了奥迪销售总部,像是心头肉被切走一块。
杭州那边,舆论、数据、招商团队,早就磨刀霍霍。
东三省这几年提振经济,靠南方“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渴。
产业升级还是得靠自己折腾,外人帮衬再多,也救不来长春写字楼里那半层空座椅。
说到底,南方和东北的资源天平,早就倾斜得明明白白。
浙江2023年GDP冲到7.7万亿,吉林才1.5万亿出头。
奥迪总部的南迁,只是这场大象转身里的一个镜头。
杭州的资本和流量,长春的底子和情怀,都在博弈。
你说这是南方碾压北方?
真没那么简单。
长春不一定永远是“被扶持”的角色,杭州也没准哪天就有新对手。
别说这只是“经济拉锯”,其实更像一场心理战。
长春人嘴上说没事,心里还有点不服气。
杭州人倒是乐呵呵,奥迪加持,城市气场又高一截。
奥迪这一波南下,是自救?
顺势?
还是无可奈何?
我看像是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谁也不想掉队。
有意思的是,网友们的放大镜只盯着“总部搬家”,自家行业的风吹草动倒是看得淡。
你说,恒大那阵子一夜之间从顶流变成“教科书”,谁能想到?
城市命运、产业变迁,哪有一直赢的?
今天奥迪南下,明天万一又有谁北返,谁知道?
城市的未来,不靠一纸政策,靠的还是那群人,和他们愿不愿意留下来的决心。
说到这,我倒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你觉得奥迪销售总部南下,是顺水推舟,还是一场“被迫营业”?
长春的翻盘机会到底在哪儿?
评论区见,咱们聊聊,别让这些故事只在新闻里刷过去。
全部评论 (0)